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史上十大巨獸排行,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

歷史對於我們來說,總是很有吸引力的,對於一些存在過的,但現在已經見不著的事物來說,是有神祕感的,特別是史前的生物。我們現在只能夠通過書籍文字的形式來了解它們。本期的民族文化帶你去了解史上十大巨獸都有哪些。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巨猿
  巨猿曾經是地球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它是“金剛”的真實寫照,這種怪物直立時可達3米高,重達半公噸,比它現存最有親屬關係的親戚——猩猩重五倍,即使巨猿僅僅食素,它的牙齒跟頜的化石卻可以咬碎堅硬的東西並研磨,科學家認為直到10萬年前它才滅絕。

巨猿簡介
  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滅絕的一屬猿,生存於約100萬~3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及越南,與幾種人科在時間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紀錄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時高3米及重600公斤。

這是巨大的、類似猩猩生活於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計超過200千克,這種靈長目長有巨大的臼齒,並有厚厚的琺琅層,高高的齒冠和矮牙尖。有時巨猿被翻譯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類,所以說巨型猿人不合適(過去確實有書上將其列為猿人)。此屬在中國至少自下而上於50萬年前。最初(1935年)發現的化石為牙齒,其體積超過現代人牙齒約五倍左右。1955年以來,在中國廣西發現很多,到目前為止,計發現下頜骨三個和牙齒近千枚。巨猿是猿類進化系統上一個已絕滅的旁枝。

靈長類中最碩大的一類,它們的形態特徵介於猿類和人類之間。在下頜骨和牙齒的大小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下頜體前下方有猿板;下頜體的厚度和高度均以下頜聯合處為最大;下犬齒與下第一前臼齒之間有齒隙等特徵方面較接近於猿類。而在門齒較小;前臼齒和臼齒齒冠很高,齒尖呈塊狀;下第一前臼齒呈雙尖型等方面具有與人類相同性狀的趨勢。因此,巨猿在人猿超科中的分類地位始終未定論,不僅不同的研究者各持己見,就是同一學者也常改變自己的觀點。

總之,一些學者把巨猿歸屬猿科,另一些學者認為屬人科。還有人把它歸類於已絕滅的另一科(訂名為臘瑪古猿科)。現在看來,巨猿歸於人科是很勉強的,但它們與今天最大的靈長動物大猩猩也沒有什麼密切關係,或許它們跟今天同樣生活在亞洲的猩猩(紅猩猩)關係更密切。

巨猿牙齒有高而鈍的牙尖,有一些似人牙的特徵,如相似的牙齒模式和平的磨耗平面。關於這些材料,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嚴謹的學者認為它是與進步人同時代的。因此步氏巨猿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孔尼華認為“巨猿”是與人的進化系統或多或少平行發展於在亞洲主於的最晚期的生存者。另外一種解釋認為它是一種政,它的像人的齒列特徵是一種平行發展。1968年發現了巨猿的第二個種,這個種是從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地層中發現的。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2張

鄧氏魚
  鄧氏魚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大型捕食者,它屬盾皮魚綱,在動物界的歷史中被認為具有最強的咬合力,獨特的頜幫助它掠食比它自身還要大的動物,包括原始鯊魚,他頜的獨特之處在於,可以五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張開快速將獵物吸入嘴中。鄧氏魚沒有牙齒,它的兩側一顆顆“牙齒”構成的刃片,這種刃片瞬間的咬合力是一頭大白鯊碾碎其他獵物所產生壓力的兩倍。

鯊魚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已經超過4億年,相比之下,鄧氏魚的生存史較短,只有5000萬年。它們的身長最高可達到30英尺(約合9.14米),體重超過4噸。鄧氏魚是所在家族最後的成員,我們現在已無法找到任何與之有血緣關係的後代。

鄧氏魚(Dunkleosteus),又名“胴殼魚”,是一種活於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約3.6億至4.3億年前)的大型古生物,身體長約15---32米重量可達20--90噸,咬合力可達10噸,被視為泥盆紀時代最大的(海洋)獵食者,同時也是寒武紀到泥盆紀時期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硬骨魚類,其主要獵物是有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是當時的頂級掠食物動物。

外形特徵
  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凶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咬裂、粉碎任何東西。

色素細胞顯示,鄧氏魚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呈銀色。體長11米左右,體重約4噸。這種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它吃魚、任何海洋生物、鯊魚甚至它的同類。且這看起來是鄧氏魚忍受消化不良的結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在一起。

鄧氏魚看起來像是凶暴的猛獸:強有力的體格加上包裹著甲板的頭部。這是一種泥盆紀海洋最凶猛的肉食動物,即使在4億年後人們看到它的化石仍然會感到敬畏。它非常大,這意味著它可以一口將小型鯊魚撕成兩半。

咬合能力
  鄧氏魚,是恐魚科的代表性成員和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是生存於距今約3.6億至4.15億年前泥盆紀的一種擁有著驚人咬合力的巨型食肉厚皮魚,是志留紀和泥盆紀海洋的絕對霸主。鄧氏魚是泥盆紀的最頂級掠食者,遠遠淩駕於其他動物之上。

因為鄧氏魚的主要獵物是當時帶有硬殼保護的頭足類動物(如菊石,鸚鵡螺等)和帶有硬甲保護的盾甲魚,乃至於較小的同類,鄧氏魚必須擁有異常強大的咬合力。

鄧氏魚有著驚人的吸力,位於當時海洋的食物鏈頂端,能一口將鯊魚咬成兩半,可以捕食泥盆紀海洋裡的任何一種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

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凹凸不平的刃片代替(如圖中一顆顆“牙齒”實際上是兩片刃片的一部分),可以咬斷和粉碎任何東西。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產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產生極大的咬合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極快的速度來撕碎獵物。

最大的雷爾泰鄧氏魚體重4000千克,長度9米,估測咬力可達5000千克一平方釐米,最大咬力5000千克末端,前端咬力300千克,是泥盆紀咬力最大的硬骨魚。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3張

駭鳥
  駭鳥(學名Phorusrhacidae)是一類大型的肉食性的鳥類,於6200萬-200萬年前新生代的南美洲是非常普遍的獵食者。現今最接近它們的親戚是鶴科。駭鳥鳥型肉食類動物,跟劍齒虎同一個時期,它跟劍齒虎一樣是獨居型動物,天敵是狼群,生存於距今2700萬年到150萬年間,它們約有1-3米高。鳥的腿骨堅硬、肌肉強壯,可以完全擊碎中等大小獵物的骨骼,然後慢慢地吸食獵物骨骼中富含營養的骨髓。奔跑速度相當快,據科學家估計,鳥跑速可達每小時97公里,並認為駭鳥的滅絕跟狼群和災難有關。

駭鳥是地球上體型最大、同時也是最邪惡的鳥類。它長著十八英寸長的巨喙,也能一口吞下遠古巨鼠。在四百萬年前,駭鳥是大陸的統治者,其實力足以和愛德華狼以及劍齒虎相匹敵。

駭鳥疑似霸王龍的後代
  在300萬年前形成巴拿馬地峽時出現南北美洲生物大搬風,它是當中唯一的大型獵食者,它們的祖先疑似是凶猛的霸王龍。駭鳥體型巨大,是高階的獵食者,且與其他可怕的肉食性動物一同棲息。它們的翼演化成像肉鉤的結構,可以像手臂般伸出,能協助狩捕獵物。大部份細小及一些大型的物種相信善於奔跑。

巨型肉食性鳥類駭鳥,是霸王龍的後代
  1、駭鳥繁殖後代是產卵孵化,在地面上的鳥蛋對狼等食肉動物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而且,駭鳥是單獨狩獵,群體生活的狼可以一起制服駭鳥。
  2、駭鳥繼承了恐龍的一部分基因,就是對氣候敏感、適應能力差,在氣候變化後,食物短缺、生活環境改變,駭鳥未能及時適應,所以滅亡了至今還沒有研究出它滅亡的真正原因,不過目前為止只有這兩種原因。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4張

棘龍
  棘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人們形容它是霸王龍、鱷魚和鯨的集合,統治海洋和陸地,它是首個適應水生環境並捕獵鯊魚和古代鱷魚的恐龍,棘龍可以利用背上類似於鯊魚鰭狀的巨帆浮在海水上。並利用它利劍般彎曲鋒利的爪子撕碎獵物。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19m,臀高270至480釐米,體重4-18噸,是與鯊齒龍同時間生活的巨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後白堊世的北非,約為14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分佈區域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和肯亞。目前棘龍屬有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發現於摩洛哥。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在二戰期間在被盟軍摧毀,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貴。

外貌特徵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65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面板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的顱骨長1.75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棘龍因為其獨特的帆狀物、巨大的體型而著名。對於棘龍的瞭解,大部分來自於二戰期間被摧毀的較完整化石以及如今發現的一些牙齒、背帆、胳膊、爪子、腳指頭。到如今為止,有一些頸椎、背帆、爪子、腳指頭的化石儲存在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裡,尾巴和軀幹的化石在二戰期間已被摧毀,在2008至2013年在摩洛哥第一次發現了後肢和骨盆殘片。在2005年所發現的上頜骨。棘龍的口鼻部狹窄,佈滿筆直的圓椎狀牙齒,牙齒缺乏鋸齒邊緣,類似其他的棘龍科恐龍。齒冠長度最長可達12.5釐米(1915年零碎無編號個體,疑似IPHG-1912-X),一般牙齒長度8-15釐米之間。

棘龍的帆狀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經棘所構成,這些神經棘從背部脊椎骨延伸出來。這些神經棘的長度約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長。這些神經棘的前後長度較為一致,而盤龍目的基龍與異齒龍的神經棘長度有大規模差異,形成一個半月形帆狀物。跟棘龍生存於相同時代、地區的禽龍類豪勇龍,背部也有高大帆狀物,而神經棘的末端較厚。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5張

板齒犀
  西伯利亞板齒犀體長20英尺,奔跑起來像一頭馬,用6英尺長犀角抵禦侵略者的攻擊。它是一個到處惹事生非的“獨角獸”。在距今80萬年前滅絕。

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犀牛,肩高最高3.5米左右,體長最長可超過8米,體重最重超過8噸。平均體重5噸多。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也是最大的犀科動物,和披毛犀同為更新世古犀代表。

板齒犀是犀類高度特化的一支。身體巨大,額骨上有單一的角;齒冠很高,齒面琺琅質裙皺很複雜。適應於草原生活。生存於更新世的東歐(西歐有零星證據發現)及東亞,中亞,北亞等地頭部呈圓鈍狀,而非披毛犀及今天的白犀牛黑犀牛的扁形頭部,獨角生於額頭(相當於今天雙角犀牛的第二隻小角處)曾與披毛犀共同生活過,但體型要比披毛犀大1.2倍左右。

特性描述
  板齒犀的形態特徵產生了兩個有關它們出現及棲息地的假說。第一個是較為廣泛接受,指板齒犀是大型的長毛動物,前額有大角,但是卻未曾發現這角的化石。而基於它們幼長的四肢,估計是生活在廣闊的草原。

另一個則基於板齒犀的牙齒骨形態,指它同時也是生活在河岸帶的群落生境。因為板齒犀沒有犬齒及發展完好的外側突,顯示它們的頭部會向外側移動,可能是來吃草的。另外它的齒列亦是高冠齒,顯示其食物中有礦物顆粒,而這些顆粒往往都在溼潤泥土的植物中找得到。科學界多認同其生活在乾冷草原地帶,啃食硬草。

生活區域
  板齒犀古哺乳動物的一屬。屬犀科。

它們體型巨大,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即使放到整個犀牛家族來說,它們也僅小於無角犀中的巨犀,但巨犀屬於巨犀科,因此板齒犀屬於犀科。它的牙齒像現今的馬,可能是吃矮小的植物。

摩爾多瓦。它於上新世晚期的中亞出現,其起源可能與中國犀有關。古板齒犀及裴氏板齒犀生活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中國東部,估計於約160萬年前消失。俄羅斯最古老的板齒犀物種是生存在上新世晚期黑海的高加索板齒犀。板齒犀在東歐生存至更新世中期。亦有說法認為存在到晚更新世。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6張

泰坦巨蟒
  泰坦巨蟒是目前知最大的蟒蛇,存活於6000~5800萬年前的古新世。體長約13公尺,體重超過1100公斤。科學家判斷它們當時甚至可以以鱷魚為食。

泰坦巨蟒·塞雷洪西斯(Titanoboacerrejonensis),屬於一種遠古的蟒類,屬名的意思是“泰坦的蟒蛇”,種名塞雷洪,是為了紀念發現地塞雷洪。泰坦蟒的化石最早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瓜希拉半島,大約6000-5800萬年前的塞雷洪組(Cerrejon Formation)地層被發現。

泰坦蟒屬於蟒(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類,它們就像是將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產物。據說這樣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生存,所以確定在古新世的新熱帶界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的假設一致。泰坦蟒平均體長可達到14米,體重超過1噸,這兩個數字已經足以說明它們的可怕之處。它們的獵物包括2米長的鱷魚、短吻鱷等。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

形態特徵編輯
  泰坦蟒為體長達9~13米的巨蟒,28條蛇中最大的8條,重約1.135噸。現(截至2012年4月)存最大的蛇,包括長約7米的森蚺(現存最重的蛇)和長約8米的網紋蟒(現存最長的蛇);而現存最小的蛇,卡拉細盲蛇,身長只有10釐米。此前最長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長7—12米。

生活編輯
  科考人員表示,與其他蛇類一樣,泰坦蟒可能總是在水邊遊弋,一旦crocodilyform鱷放鬆警惕。就出其不意纏住其身體,令這個“小傢伙”窒息而亡,並將其吃掉。如果成功逃脫泰坦蟒的魔爪,crocodilyform鱷則可能以小蛇、青蛙、蜥蜴和大、中、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在體長達45英尺(約合13米)的Titanoboa cerrejonesis巨蟒面前,體長僅7英尺(約合2.1米)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鱷根本不堪一擊。兩者之間的戰鬥“呈一邊倒的局面”。即便是最小的Titanoboa蟒,面對我們發現的最大的crocodilyform鱷,都不會給對手任何機會。

泰坦蟒由於屬蛇類,是變溫動物,這項發現也暗示了,當時的其生活的熱帶地區比研究人員原先估計的更溫暖,平均氣溫為32℃,只有這樣的氣候才能讓蛇長得這麼大,而現代當地的年平均氣溫為26℃至28℃。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7張

古巨蜥
  古巨蜥(學名:Varanus Poesty)又名巨齒蜥,是一種已滅絕的巨型巨蜥。它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南澳洲,約於4萬年前消失。最早到達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與之一同生活。古巨蜥可以說是曾存在的最大的蜥蜴。

形態特徵
  古巨蜥沒有留下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骼,故很難確定其大小。早期估計它們最大約有7米長,及重600-620公斤。於2002年,斯蒂芬·羅(Stephen Wroe)就認為古巨蜥最多隻有4.5米長及重331公斤,而平均則長3.5米及重97-158公斤。他認為早期的計算是基於錯誤的方法並誇大了其體型。

不過,Ralph Molnar於2004年基於脊骨及總體長的研究,指古巨蜥的體長有幾種可能性。若古巨蜥像樹巨蜥般擁有幼長的尾巴,它們有可能長達7.9米;若它們的尾巴與體型的比例像科莫多龍,其體長約有7米。以7米的體長來計算,它們可以重達1940公斤。而平均重320公斤。

生存時期
  生存於更新世,在上一個冰期,澳洲大陸上到處都是這種古巨蜥。澳古巨蜥是一種凶猛的食肉動物,它們能夠襲擊比自己大一倍、體重比自身重10倍的獵物,他們捕獵的主要工具是鋸齒狀的利牙和巨大的爪子。雙門齒獸,袋南獸,巨型短面袋鼠,平面袋鼠等都可能成為它們的食物。它們的對手則是當時生活在澳洲的其他食肉動物如袋獅,金卡納鱷,沃那比蛇等。這種蜥蜴的捕獵技巧可能包括在水邊伏擊獵物,然後迅速咬斷獵物後腿使其不能逃跑。圖中為Discovey中的古巨蜥。

傳說
  古老的原住民傳說中提到,有一隻來自高山的肉食性蜥蜴曾造成村民恐慌,他們指的很有可能是史上最大型的蜥蜴——古巨蜥。某些未知事物學家相信它仍然生活於澳洲雨林之中。

科學家認為科莫多龍與古巨蜥關係密切,雖然科莫多龍不是原生於澳洲,但它與古巨蜥有著許多共同特徵,包括口中的毒細菌,跟科莫多龍一樣,古巨蜥也可能曾襲擊人類。

毒素
  研究發現其他巨蜥屬的成員,如科莫多龍,沿顎部都有毒腺。所以有指古巨蜥也可能有類似的毒腺。若真是這樣,古巨蜥將會是最巨大的有毒脊椎動物。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8張

鯊齒龍
  鯊齒龍的身長超過13米,比傳說中的霸王龍還要巨大和凶猛,它的牙齒成鋸齒狀,與鯊魚的牙齒類似,可以輕易撕碎肉,是北美洲最令人聞風喪膽也是最厲害的恐龍。鯊齒龍巨大的體型意味著必須有極其寬泛的獵物種類,而這一點使得科學家堅信鯊齒龍一定會與棘龍進行殘酷的領地爭奪戰。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像噬人鯊的蜥蜴”,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生存時代為白堊紀的阿爾布階到土侖階。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成年的估計可達14米,體重6噸到11.5噸。體型超過了奧沙拉龍、魁紂龍,南方巨獸龍和西雅茨龍。主要特徵包括:極其鋒利並類似鯊魚的牙齒、長牙齒、大而酷似骷髏眼睛的眶前孔、較為短小的前肢、巨大而長的顱骨、比例上較窄的吻部、瘦的軀幹、比例上略微短的後肢。

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生存於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土侖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巨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1.5至14米,重6噸至11.5噸,高約4.5米。特點是牙齒非常類似鯊魚牙齒,而且是所有食肉龍裡最鋒利的,有很明顯的紋路,像噬人鯊的牙齒,極其適合放血。它的頭比霸王龍稍長稍小,但腦容量比霸王龍略小。

形態特徵
  身長最長14.1米,體重範圍6000-11450kg,臀高最高4米,頭長;1.5-1.8米。

辨認要訣:牙齒非常類似大白鯊,牙齒極其鋒利但單薄,眶前孔很像骷髏的眼睛,前肢比較短,吻部按比例較窄,眶前孔很大,身體瘦,頭很大很長,嘴巴相當長,牙齒很長。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9張

麗齒獸
  麗齒獸,凶殘的獵手,恐龍時代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既是爬行動物,也是哺乳動物,其牙齒與劍齒虎的牙齒一樣凶猛,兩側眼睛像蜥蜴的眼睛,身長3米,體型龐大,接近於一頭犀牛。

他長得很不友善的麗齒獸,是一種掠食動物,他的動作非常快速,會獵捕恐龍來吃喔。他是出現在兩億六千年前的生物(好險),最大隻有4公尺長,看他那超大顆的暴牙,就知道被咬住一定逃不了。如果讓他跟暴龍對戰不知道會怎樣(越想越可怕了)。

麗齒獸是生活在二疊紀晚期的一種類哺乳爬行動物(合弓綱動物),也是第一種長有犬齒的脊椎動物,由異齒龍等類似物種進化而來。麗齒獸生活於沙漠與針葉林中,具有銳利的牙齒和高超的奔跑能力,奔跑時速超過100千米。麗齒獸喜歡以二齒獸、水龍獸、麝足獸和龜類的祖先——杯龍(斯龍)為食。

麗齒獸屬於獸孔目的獸齒類,這個肉食類群包括獸頭類、麗齒獸類和犬齒獸類。麗齒獸的體長最大有5米(從鼻子到尾尖),重約1噸,是恐龍出現之前陸地上最大的掠食者之一。

該物種於第三次生物大滅絕(西伯利亞地盾事件,又稱西伯利亞暗色巖事件)中滅絕。

特徵情況
  麗齒獸食肉,外形像狼,是首次長有犬齒的動物,這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之後許多哺乳動物也長有相似的獠牙,它們能夠輕易的撕開皮肉,麗齒獸有著令人顫慄的雙重軍刀牙,它們能夠輕易的撕開皮肉,就如同一把炙熱的金屬刀滑過黃油一般,它有一個稱號“二疊紀的野狼”。

令人聞風喪膽的傳奇!史上十大巨獸排行 第10張

普魯斯鱷
  普魯斯鱷是地球上所存在的最大的鱷形動物之一,這巨大爬行動物的身長超過一輛倫敦公交車,每天要吃40公斤的肉,是如今美洲鱷魚食量的20倍,兩倍於霸王龍的咬合力這一點使它無敵於亞馬遜流域。

它們城村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魚動物之一。帝鱷身長極限10米,高1米,體重4噸。突出的頜部與結實的牙齒是用來抓取與壓碎獵物的。它們可能主要是狩獵大型動物與較小的恐龍。它們潛伏在水中,突然襲擊,就獵物拖入水中來完成狩獵。

普魯斯鱷:雙孔亞綱初龍形次亞綱初龍形類初龍類嵌跗類鱷跗類鱷形超目中真鱷類新鱷類真鱷類鼉超科鼉科凱門鱷亞科,最大個體身長可達10米,體重可達3-4.7噸體寬近1.8米,骨長2000毫米以上,體型比中生代的恐鱷更大。它們當時沒有天敵,它們的食物是它們所能捕食的一切哺乳動物和魚類。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黑凱門鱷和美洲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新生代最大的巨型鱷魚—普魯斯鱷屬中的—“巴西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新生代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骨:長2000毫米

巴西普魯斯鱷最大大概8.5-10米左右。是有史以來第二大的鱷魚,第一大鱷魚被去年發現的厚喙長吻鱷所取代。

早期關於普魯斯鱷的研究估算其體長可達14米,後來體長降至12.5米,體重可達8噸。另一個較小的估算指出普魯斯鱷的體長為10.3米,體重4.7噸。

目前古生物學家認為普魯斯鱷10米的體長更為合理。

普魯斯鱷的體型巨大,其腦袋長度近1.4米,寬度超過1米。普魯斯鱷的骨和下頜骨非常厚重,嘴巴之中長有又粗又長的鋒利牙齒,它的大嘴巴張開時如同通向地獄的大門,吞噬了一切敢於靠近的生命。與今天的鱷類一樣,普魯斯鱷的眼睛和鼻孔也長在腦袋頂部,為的是便於潛伏在水中進行觀察和呼吸。普魯斯鱷的身體肥大,最寬的部分達到1.5米,身後是一條又粗又長的大尾巴。在普魯斯鱷的背上和尾巴上長有堅硬的骨片,這些骨片就像盔甲一樣保護它的背部。

你能也喜歡:
古代所遺留下來的中國十大寶藏之謎
中華傳統十大吉祥圖案,你知道幾個?
中國古代十大書法家及代表作品
沒想到最強是他!中國十大家族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