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

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悠悠歷史長河裡曾湧現出多少美名傳揚千古的豪傑名士,不僅有豪氣干雲的偉丈夫、溫文爾雅的翩翩君子;也有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溫柔婉約的佳人美眷。那麼今天的民族文化就為你介紹,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1: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名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在位時,殺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權略,能用人,所以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開元四年(716年),改諡則天皇后。天寶八年(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2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2: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

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後世評價孝莊文皇后,認為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康熙皇帝回憶孝莊皇后時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清史專家楊珍指出:孝莊是公認的明清之際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關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而且保護、培養了順治、康熙歷史名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於幕後,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孝莊皇后》中評價:皇太極把孝莊皇后看作一位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賢內助;順治帝福臨則把她看做惡毒殘忍,了無親情的仇人,而不是母親;在康熙的眼中,孝莊皇后又是一位慈愛穩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家。歷代女子中,孝莊的賢德為後宮爭相效仿的物件,其才能卓越,又為正統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3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3: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隨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葬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慈禧死後定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扞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但與此同時,在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相當殘忍,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並因此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4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4:冼夫人

冼夫人(公元522年農曆11月24日—公元602年農曆1月18日),又稱冼太夫人,名百合,是樑、陳、隋三朝時期嶺南部落首領,史稱譙國夫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奉為“嶺南聖母”。

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一生身歷三朝,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冼夫人生平載入《二十五史》的《隋書》、《北史》和《資治通鑑》,被陳朝、隋皇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諡封為“誠敬夫人”。後來,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周**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以邊陲番族歷事三朝,為人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使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是中國女性的傑出代表。周**曾經稱譽冼夫人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江**也讚譽冼夫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其功不可沒,是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冼夫人是一位曾經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女中豪傑,她畢生致力於維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正是她的審時度勢,使中國在大混亂的南北朝之後能歸於一統,促進了漢族與嶺南少數民族的大融合,成為愛國的典範。長期以來被百姓尊稱為“嶺南聖母”,在各地建廟祭祀,歷千餘年而不衰。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5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越十餘年,約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

從總的情況看,李清照的創作內容因其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其詞雖多描寫寂寞生活,抒發憂鬱感情,但從中往往可見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則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成為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她的詞一面重視音律,精煉字句,一面富於真實的性情與生活的表現。李清照生逢國變、家破人亡,她的筆下雖沒有直接反映現實,但她的家人離散和流浪貧窮,都是那個亂離時代的反映。

李清照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也對後世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6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6:班昭

班昭,字惠班,東漢安陵人(今陝西省咸陽縣人),是班彪的女兒,班固的妹妹。班昭精通數學,漢和帝時奉召入宮,負責教皇后和妃子的天文、數學。公元92年,其兄班固逝世,遺留下了未完成的《漢書》,其中的《文表》、《天文志》等篇就是由班昭親自完成的。大學問家馬融是她的學生,大數學家鄭玄也是她的學生。他們都是“博極群書,兼精算術”的著名學者。

班昭的父親班彪,曾為《史記》續篇。長兄班固,主修《漢書》。次兄班超出使西域。可以說她出生於名門,一家子都是有學問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小受到了文化的薰陶。

出身於史學大家,班昭首先是一位女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了漢武帝時期。班彪作《史記後傳》續補了漢武帝以後所缺的部分。班固繼承了父志,編寫《漢書》。公元92年班固逝世,但是《漢書》中比較關鍵的天文志和八表都沒有完成。最後都是由班昭完成。在封建社會,女子修史,在二十四史之前沒有過,後來也未有女子參與過史書的編寫。可以說,班昭在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絕後”。

撰寫《天文志》更有難度。要求作者對天文和數學知識掌握的比較好。班昭精通數學,是皇后的數學、天文等學科的老師,在當時被稱為“曹大家(gu)”,因班昭的丈夫姓曹。班昭精通《九章》,當時的儒生用數學學習易經,可見班昭數學才能相當出眾。

與其他國家的女數學家相比,班昭一生雖然坎坷,但沒有遭受過非人的折磨,而且看起來身前身後一片榮光。她是漢和帝鄧皇后的老師,太后為表示感激之情,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也算蔭及子孫。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7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7:馬皇后(明太祖孝慈高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詳,歸德府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結髮妻子。

馬氏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後其父馬公因為殺人避仇,逃亡他鄉,臨行時將愛女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郭子興可憐此女孤苦,收為養女。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馬氏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

馬氏婚後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帝業的歲月裡,馬氏和他患難與共。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

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

馬氏冊後以後,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雖貴為皇后,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她自己每天仍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宮人或被幸得孕,馬皇后倍加體恤,嬪妃或忤上意,馬皇后則設法從中調停,還經常設法保護宮女。

馬皇后勤儉持家、以身作則,粗茶淡飯,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後來聽了元世祖的察必皇后煮弓弦織帛衣的故事,大受啟發。就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綢衣料、緞被面等,然後以皇家獻愛心的名義賜給那些年紀大的孤寡老人。

而剩餘的布料,馬皇后則裁成衣裳,賜給王妃公主,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因馬皇后自己以身作則,平時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馬皇后病逝,年51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

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明史》評價馬皇后說:“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8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8:楊貴妃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其人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

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楊玉環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雖然體態豐腴,但史書上也記載著她是一位舞蹈高手,還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繚亂。

楊玉環自入宮以後,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9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9: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秋瑾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臺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祕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佈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宣告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洩。秋瑾已知徐失敗的訊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

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秋瑾是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她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她與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與唐群英被後人譽為“辛亥革命的孿生女兒”,與唐群英、葛健豪譽為“瀟湘三女傑”,她們的女權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象徵。

十大中國歷史女名人,中國歷史十大奇女子 第10張

中國歷史女名人TOP10: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是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樑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同樑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文學上,林徽因的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包括《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在民國時期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而在文學作品中,林徽因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

由於林徽因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TAG標籤:歷史 奇女子 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