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歷史有名的才女

封建時代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今天的我們當然知道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但在過去的時代裡,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能夠讀書甚至在學問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確實比較少。不過在古代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還是有著驚世才女的出現,她們就像劃過夜空的流星,似是驚鴻一瞥,實則流芳萬年。那麼今天的民族文化就為你介紹,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詞國俊傑——宋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

金兵入據中原後,李清照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李清照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李清照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

形式上,李清照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

李清照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清照一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2張

名垂千古——東漢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約174年—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生育兩子,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

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可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在匈奴生下的的兩個天真無邪的愛子,亦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

在漢使的催促下,蔡文姬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胡笳十八拍》全篇的結構可大別為開頭、中腹、結尾三部分。第一拍為開頭,總說時代動亂與個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擄西去的第二拍,止於放還東歸的第十七拍,歷時十二年,分為思鄉與念兒前後兩個時期;最後一拍為結尾,呼應篇首,結出怨情。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後,每於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後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文姬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但蔡文姬還能背,後更是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其才情之高。從某種程度上說,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也為儲存古代文化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也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盛稱蔡文姬的資質與修為,而蔡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蔡文姬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後漢書》,也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3張

史筆千秋——東漢才女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東漢史學家之班彪女、班固與班超之妹,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班昭家學淵源,尤擅文采。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

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漢書》的寫作工作就開始了,班彪死後,班昭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幸而漢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學識過人的巾幗奇才,即召她和馬續到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續修《漢書》。昭為繼父兄遺志,欣然奉召,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

班昭四十歲時,完整版的《漢書》終於完成了。在長達40年的編撰工作中,《漢書》雖先後經過四個人之手撰寫,但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諧。

《漢書》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和第六志《天文志》都是班昭在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而《漢書》出版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當時學者爭相傳誦,但班昭依然不忘在作品中冠上哥哥班固的名字,可見班昭不僅博學多才,性情品德也謙遜優秀。

而除整理、續寫《漢書》外,班昭在傳播和普及《漢書》方面也頗有貢獻,《漢書》問世以後,讀者多不通曉,她還親自教授大儒馬融等誦讀,據說馬融傾聽班昭的指導時,還是恭恭敬敬地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的。

班昭的德才深得漢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進宮,讓皇后和諸嬪妃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家經典、天文、數學,從而使班昭聲名大震,因班昭丈夫姓曹,人們便尊她為“曹大家”(當時人們把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家”在此讀音同“姑”。)

班昭除在史學方面編撰《漢書》卓有成就外,她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共十六篇。輯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傳,現只留下《東征賦》和《女誡》7篇。

班昭所作《東征賦》一篇,被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文選》,儲存了下來。《東征賦》是班昭隨同兒子到陳留赴任時,描述自身經歷的作品。班昭又曾為班固《幽通賦》作注,今存《文選》李善注中。

班昭主要生活在漢和帝時代,漢和帝在班超死後不久就駕崩了,皇子劉隆生下來才一百天,就嗣位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聽政,不到半年,殤帝又死,於是以清河王劉祜嗣位為漢安帝,安帝才十三歲,鄧太后仍然臨朝聽政。

鄧太后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鄧騭以大將軍輔理軍國,是太后的兄長,頗受倚重,後來母親過世,上書乞歸守制,太后猶豫不決,問策於班昭。

班昭認為:“大將軍功成身退,此正其時;不然邊禍再起,若稍有差遲,累世英名,豈不盡付流水?”鄧太后認為言之有理,批准了鄧騭的請求。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為她素服舉哀。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4張

多才風雅——唐代才女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公元664年—公元710年7月21日),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其門第高貴,卻身世坎坷,一生跌宕起伏,與武后、中宗相始終。

上官婉兒出生當年,祖父上官儀因議論武后的廢立而獲罪被殺,其父庭芝從死,婉兒隨母配入掖庭。上官婉兒天資聰敏,少年時代就在宮廷脫穎而出,《景龍文館記》記載:(婉兒)年十四,聰達敏識,才華無比。天后聞而試之,援筆立成,皆如宿構。上官婉兒不僅有文采,而且明習吏事,逐漸獲得了武則天的信任,得以參與奏章的批覆和政令的擬定,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

中宗李顯復位之後,亟需借重上官婉兒的政治才幹,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昭容為九嬪之一,當時在後宮地位僅在皇后之下,上官婉兒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其政治地位又非武則天時代所能比擬。

按照慣例,朝廷文告均由名儒學士草擬,而上官婉兒在各朝廷重臣,當世文宗之間獨當書詔之任,以一人之力,批覆四方的表奏和草擬朝廷的政令,其政治才幹和文學修養由此可見一斑。

中宗景龍元年(707年),上官婉兒度過了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的危機後,更致力於輔佐朝政。她主持風雅,設立修文館,“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是相當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

《大唐新語》記其“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通天元年之後的宮廷文壇,上官婉兒成為擁有絕對大權者,雖然搜英獵俊主要是為了擴充自己的政治力量,然而此舉對促成中宗朝宮廷詩創作日益繁盛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沒。

在公元七、八世紀之交的中國,作為初唐宮廷詩歌的發揚光大者和終結者的上官婉兒,比普通的詩歌作者更能體驗到時代風騷,她的詩歌創作,既有對乃祖創制的“上官體”形式技巧的繼承,更在詩歌的題材範圍、抒情特徵及格調氣度等方面對此前的宮廷詩有所超越。

在“採麗日新”的基礎上,上官婉兒的詩歌創作注入剛健之氣和開闊之境,為唐代詩歌從初唐宮廷詩的歌功頌德、綺錯婉媚邁向盛唐之音的波瀾壯闊、盡善盡美跨出了重要一步,從而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一介女流影響一代文風,這在古代中國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

公元710年,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發動唐隆政變,上官婉兒與韋后同時被殺,但她雖為失敗者,卻得到了不少同情,死去的第二年就被恢復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諡為“惠文”。

唐玄宗即位後念及上官婉兒的文才,曾下令廣徵其作品,撰成《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詔燕國公張說題篇,惜已散軼。而在《全唐詩》中,現存其詩三十二首,按內容可分為三類:抒情述懷、應制奉和、出遊紀勝。其中以抒懷之作《彩書怨》最為後世所重,常被提及。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5張

璇璣絕唱——魏晉才女蘇惠

蘇蕙,約生於秦王苻堅永興元年(公元357年),始平(今陝西武功縣)人,善屬文,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迴文詩之集大成者,傳世之作僅一幅用不同顏色的絲線繡制織錦《璇璣圖》。

蘇蕙十六歲那年,跟隨父親遊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響箭出,飛鳥應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閃亮,壓著幾卷經書。若蘭頓生仰慕之情,攀談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竇滔。雙方父母作主竇滔與蘇蕙,遂於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結為夫妻。

根據《晉書·竇滔妻蘇氏傳》與李善少《江淹別賦》中的《織錦回文詩序》所言,可知竇滔在苻堅當政後,覺得文武才略有了施展的機會,入仕前秦,政績顯著,屢建戰功,升任秦州刺使。後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讒言陷害,被判罪徙放流沙(今新疆白龍灘沙漠一帶),與妻蘇蕙在阿育王寺北城門外海誓山盟,揮淚告別。

蘇蕙表白對竇滔的忠貞不渝的愛情,等他回來團圓,海枯石爛不變心,誓死不改嫁;可是竇滔到流沙後卻另尋新婦,蘇蕙得知,由思轉為鬱憤。花前月下,椒房燈前,孤寂怨恨,吟誦成詩,情絲綿綿織繡成841字的錦繡迴文圖,名曰《璇璣圖》,寄於負心的竇滔。

竇滔讀到這些情意真摯悲切的詩文,良心發現,痛恨行為之不檢,遣離情婦趙陽臺歸關中;具備車輿禮邀迎接蘇蕙到襄陽,從此夫妻情好如初。為此事竇滔曾受到人們的遣責。

《璇璣圖》為一塊八寸見方的手帕。原圖以紅黃、藍、白、黑、紫。五色絲線織繡,容納841字,分二十九行排列而成。外圍與內部井字圖案,是紅字,四角縱橫皆六字黑色。上下兩方縱六橫十六和左右兩方縱十三橫六字各為藍色字。井字中心,上下兩方縱四,橫五和左右兩方縱五橫四以及井內中心四角縱橫各三為黃色。

這841字,縱橫迴旋反覆逆順讀皆成章句,可組成三、四、五、六、七言詩,共得7958首。每首詩語句節奏明快,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如訴如怨,情真意切。讀之傷感處催人淚下,愉快處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謂妙手天成,怪不得竇滔讀後,“心有靈犀一點通”,痛改前非,至今仍被人們傳為夫妻乖離而又破鏡重圓的佳話。

後世有記載稱,蘇蕙除《璇璣圖》詩文外。還有詩作五千多首,可惜都已散佚,無人蒐集。而自蘇蕙以後,歷代不少文人學士也創制了許多回文詩詞,但能象她的《璇璣圖》那樣讀出幾千首的,似再未有過。雖然隨著時代的推移,後人的迴文詩詞不乏創新,難度也逐漸加深,但不論有幾多變新,蘇蕙和她的《璇璣圖》總是後世文人的啟蒙老師。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6張

雁過留聲——唐代才女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薛濤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隨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早年喪父,母孀居,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極其窘困,十六歲遂墮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後定居浣花溪。

薛濤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通曉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成,為當時著名的女詩人。薛濤後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袁滋、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簡、王播、段文昌、杜元穎、郭釗、李德裕相繼鎮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祕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

薛濤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與劉採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型別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

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鬆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楊慎說它“有諷諭而不露,得詩人之妙”(《升庵詩話》)。《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她的《籌邊樓》“託意深遠”,“非尋常裙屐所及”。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7張

道觀哀豔——晚唐才女魚玄機

魚玄機(公元844—870年),晚唐詩人,唐武宗會昌二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城郊。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只好把滿腔心血都傾注到獨生女兒魚幼薇身上,對她刻意調教。

幼薇五歲便能背誦數百首著名詩章,七歲開始學習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習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被人譽為“詩童”。當時正在長安的大詩人溫庭筠慕名往訪魚幼薇,並以“江邊柳”三字為題,讓其即興賦詩一首。

魚幼薇略作沉思,一會兒,寫下一首詩:“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溫庭筠對玄機的聰明睿智非常欣賞,從此便常常出入魚家,悉心教授詩詞歌賦,成為這位“詩童”的老師和朋友。

不久,江陵名門之後李億來京,出任因祖蔭而榮獲的左補闋官職,與之一見傾心,魚玄機成為李的小妾後,兩人柔情蜜意,然而李億的妻子裴氏,對玄機妒不相容,懼內的李億被逼寫下休書,忍疼將玄機掃地出門。走投無路的玄機,只好到長安咸宜觀做了一名女觀。

但玄機和李億分別後,還深深的愛戀著。三年的時光在刻骨的思念和等待中熬過去了,沒想到她朝思暮想的愛人李億卻早已偕嬌妻出京,遠赴揚州任官去了。

聽此訊息,玄機如遭五雷轟頂,自己的一腔情意竟付之東流,真情難換薄倖之心,從此看破紅塵,及時行樂,對愛情不再幻想,走上了一條放蕩不羈的人生之路。但她出家後,對李億卻還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還曾發出“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的痛苦心聲。

唐朝的道觀一般作為遊覽和交際的場所,京師諸觀的女冠大都喜歡作詩,某日玄機在觀外貼出了一副“魚玄機詩文候教”的紅紙告示,這無疑是一旗豔幟,不到幾天工夫,訊息就傳遍了長安。

自認有幾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風流公子,紛紛前往咸宜觀拜訪魚玄機,談詩論文,聊天調笑,以至昏天黑地,魚玄機的豔名也就越傳越廣。這種香豔的日子,表面上看來悠哉美哉,實則是魚玄機對不幸婚姻的一種反抗。

魚玄機身邊有一位美麗的女婢,名叫綠翹。史書上記載說,一天魚玄機因事外出,恰值其要好的男友陳韙來訪,綠翹在觀內接待了他。玄機回來後懷疑婢女與陳韙苟合,狂妒不已,在鞭笞綠翹時,失手將其打死。人命關天,難逃抵命,最終為京兆尹溫璋處死。年僅二十六歲的魚玄機,就這樣匆匆走完了她悲悽的一生。

明代文學家鍾惺在《名媛詩歸》稱“絕句如此奧思,非真正有才情人,未能刻劃得出,即刻劃得出,而音響不能爽亮……此其道在淺深隱顯之間,尤須帶有秀氣耳。”魚玄機與李冶、薛濤、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魚玄機其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有《魚玄機集》一卷。其事蹟見《唐才子傳》等書。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8張

傳世佳情——西漢才女卓文君

卓文君(約公元前179年以後—前117年以後),西漢時期才女,西漢蜀郡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大富商卓王孫的女兒。《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載有她的事蹟。其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傳後世。

卓文君家中富貴,是漢臨邛大富商卓王孫女,好音律,精詩文。可嘆的是十七歲年紀輕輕,便在孃家守寡。辭賦家司馬相如落魄歸蜀時,某日席間,只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久慕司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聽傾心,一見鍾情。

可是他們之間的愛戀受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追求幸福的堅定,以及非凡的勇氣,毅然在漆黑之夜,沖決封建羅網,逃出卓府,與深愛的人私奔,當壚賣酒為生。生活艱難,但兩人感情日深。

然而,當司馬相如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他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曾經患難與共,情深意篤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卻,哪裡還記得千里之外還有一位日夜思夫的妻子。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

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沒有以往過去的回憶了?

她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其詩曰: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歎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這首詩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數字詩。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之情躍然紙上。

卓文君用自己的愛與智慧挽回了丈夫的心,她的愛情和婚姻終於苦盡甘來,二人最終沒有背棄最初的愛戀和最後的堅守,這也使得他們的故事千轉百回,成為世俗之上的愛情佳話。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作了一首詩名喚《望江亭》,當中說:“當壚卓女豔如花,不記琴心未有涯。負卻今宵花底約,卿須憐我尚無家。”四句詩的首四字連起來正為:“當不負卿”。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9張

斷腸英女——南宋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

朱淑真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餘篇。

朱淑真的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在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

朱淑真在書畫的造詣也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

朱淑真一生婚姻不睦,根據考證,朱淑真所不滿於丈夫的,並不是文法小吏無財無勢,而是二人才學不能相稱,心靈無法溝通。婚後不久,她便因失望而發出了這樣的抱怨:“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依。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

而後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相傳正是朱淑真所作,這首詞的含義淺白易懂,寫的就是一個少女與情人的約會,然而其中閨閣婦女自稱:“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按那時的說法,無疑就是邀人私奔之詞,所以明代楊慎在《詞品》裡一本正經地斥責朱淑真為“不貞”。不過後世也有認為此詞乃是歐陽修所寫。

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離異後才另覓愛人,還是在無愛的婚姻中出軌,並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她實在孃家的情況來看,她最後應該已經跟丈夫分居,縱使沒有得到正式的休棄,不算“大歸”,事實上已經離異。後考證其因與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終”,“其死也,不能葬骨於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據此猜測她又可能是投水自盡,死於湖中,屍骨都不能安葬。

在朱淑真的作品中,不僅流露出婚外戀情的跡象,更有大膽露骨的香豔鏡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於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若在今天,她顯然就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問題美女作家”。

或許也正因如此,朱淑真的詩作雖受到時人之激賞,卻在死後遭到其父母的焚燒(據魏仲恭《斷腸詩集序》);另外,朱淑真在生前曾自編詩詞集(《寫懷二首》“孤窗鎮日無聊賴,編輯詩詞改抹看”),死後也不幸散佚。

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禮)輯朱淑真作品為《斷腸集》十卷,未幾錢唐鄭元佐為之作注,並增輯後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釐為兩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斷腸詞》一卷行世。

朱淑真作品其後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詩,以清汪氏藝芸書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斷腸詩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民國徐乃昌影元刻本(簡稱元刻本)、清光緒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遺著》本(簡稱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歷史有名的才女 古代中國十大有名的才女 第10張

鳳韻高邁——東晉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公元349—公元409),東晉著名才女,出身於晉代王、謝兩大家族中的謝家,自幼聰識,有才辯。謝道韞之父是晉安西將軍謝奕,是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百萬大軍的謝安之二兄,因此謝道韞即是一代名相之侄女。

謝道韞的丈夫是江州刺史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在東晉士族中王、謝兩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謝安以軍功和才能立身,王導則以中庸安命,王、謝兩家明爭暗鬥,但畢竟盤根錯結,謝道韞成了王凝之的妻子,也正所謂門當戶對,可謂是出身於詩書富貴之家、禮樂簪纓之族的絕配。

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

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

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因此,後世稱讚能詩善文的女子為“詠絮才”。謝道韞的文才氣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獻之折服。相傳謝道韞曾為王獻之論戰過。

謝道韞長於詩文,劉孝標註《世說新語·言語》引《婦人集》說:謝道韞有文才,所著詩、賦、誄、訟,傳於世。她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

《藝文類聚》儲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鬆》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其中《泰山吟》寫道:“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非復匠,雲構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我國古代名媛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這首《泰山吟》,卻充滿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鬚眉。《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正可見其一斑。

謝道韞的書法也為後世所稱道。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法“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書後品》則稱其書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公元399年,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後其一直寡居會稽。孫恩之亂既平,新到太守劉柳素拜訪謝道韞。事後劉柳素常對人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世說新語·賢媛》)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繡口。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宋·蒲壽宬《詠史八首·謝道韞》)如謝道韞這般的女子,被後世才子佳人的筆墨不斷追訴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TAG標籤:有名 歷史 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