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閩南歷史名人介紹,閩南人才自古有

閩南地區自古出人才,著名的文人雅士,民族英雄,醫生學者都是數不勝數的。我們熟知的閩南歷史名人有陳嘉庚、鄭成功……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歷史名人是閩南地區的呢?接下來小編就為你來盤點,讓你更加了解閩南文化。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閩南歷史名人——李光地:理學名臣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1642年出生於安溪縣祥華鄉祥華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2張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3張

閩南歷史名人——鄭成功:民族英雄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4張

閩南歷史名人——黃道周:抗清英雄
  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諡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5張

閩南歷史名人——洪承疇: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省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6張

閩南歷史名人——陳化成: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陳化成(1776年——1842年)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7張

閩南歷史名人——陳嘉庚:愛國華僑領袖
  陳嘉庚(1874年——1961年),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集美區),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

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戰、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燒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臺灣迴歸!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8張

閩南歷史名人——林語堂:文學家、語言學家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平和縣阪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 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一生著述頗豐。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併在《語絲》上發表第一篇文章《論士氣與思想界之關係》。

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單位祕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9張

閩南歷史名人——黃仲鹹:捐資,建造各類樓宇40幢
  黃仲鹹(1920年——2008年)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人。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黃仲鹹身在異邦,情繫故土。改革開放後,慨然捐資2000餘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國小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40幢,又創設福建省“黃仲鹹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

1990年首建“南安市黃仲鹹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16500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560多萬元。1993年捐資2000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12層,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

1994年又投資近1.5億元在廈門市建造35層,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執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鹹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2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1995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1999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慶典”。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0張

閩南歷史名人——陳元光,漳州唐朝開漳聖王。
  陳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河東道人(一說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縣。)。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臺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裡”,亦稱“九龍裡”。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陳元光去世後,被後世尊奉為“開漳聖王”。祖父陳犢,字克耕,山西河東人,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隋朝末年說服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封開國元勳濟美嘉慶侯,原配卒,再娶淮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魏敬為妻,遂落籍光州固始,陳元光為陳犢與魏敬之孫。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1張

閩南歷史名人——歐陽詹,泉州,唐五代開閩文宗/“閩文之祖”。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後世唐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唐進士韋中令門下歐陽澥、後唐狀元掌院學士黃仁穎、南唐鄉貢進士歐陽偃、宋觀文殿大學士歐陽珣、元處士天麟黃權、明儒林學士黃永、明進士龍遊知縣黃應、潘湖八世孫明進士戶刑尚書黃光升、潘湖九世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潘湖十二世孫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清洪瀨金墩黃士藻、潘湖十五世孫清湖口臺灣知府黃立本承行周之風接踵而至。還被稱為“八閩文化先驅者”。——《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撰曰:詹為閩文祖,後賢者皆其屬孫;詹為閩文宗,後賢者皆其弟子。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2張

閩南歷史名人——吳夲,廈門,宋民間醫聖。
  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年——1036年),字華基,出生於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屬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村),為古同安(含廈門島)歷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李光地《吳真人祠記》說:“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

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生前為濟世良醫,受其恩惠者無數,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聞名遐邇,民間稱其為吳真人,尊為“神醫”。

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廟位於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漳州臺商投資區白礁慈濟宮,現大陸和臺港澳,東南亞有2000多座供奉吳夲的保生大帝廟宇,信眾近億人,保生大帝已成為閩南、潮汕地區及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及中國十大姓氏之一吳氏後代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3張

閩南歷史名人——蔡襄,泉州,北宋著名書法家,對泉州地方有貢獻。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間,追諡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驛道鬆;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4張

閩南歷史名人——朱熹,廈門,宋理學家同安為官。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南宋時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5張

閩南歷史名人——蘇頌,廈門,宋科學家。
  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其祖先在唐末隨王潮入閩,世代為閩南望族,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

慶曆二年(1042年),蘇頌登進士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哲宗時拜相,執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為集禧觀使,紹聖四年(109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諡正簡。

蘇頌好學,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則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6張

閩南歷史名人——何喬遠,泉州,明代傑出的方誌史學家。
  何喬遠(1558年——1631年),字穉孝,或稱稚孝,號匪莪,晚號鏡山,明·晉江人,是傑出的方誌史學家。他博覽群書,里居20餘年,輯明朝十三代遺事成《名山藏》,又纂《閩書》150卷,頗行於世。何喬遠宅在泉州郡城東街萊巷。何喬遠性格剛直不阿,在史學上敢於秉筆直書、發表自己獨特見解。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7張

閩南歷史名人——李贄,泉州,明代思想家。
  李贄(1527年——1602年),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巨集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

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楚書》、《續焚書》、《史綱評委》及批點《水滸傳》、《西廂記》、《拜月亭》等。他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8張

閩南歷史名人——俞大猷,泉州,明朝抗倭名將著名民族英雄。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俞大猷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諡為武襄。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19張

閩南歷史名人——施琅,泉州,清朝收復臺灣功臣。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光州,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鄭成功,鄭成功誅殺施琅家人,父親與兄弟被殺。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採納了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積極進行攻討臺灣的部署準備。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鄭克塽率臣民降清。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賜諡襄莊,贈太子少傅銜。施琅死後與其妻王氏、黃氏合葬。泉州城內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東郊有績光銅柱坊,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20張

閩南歷史名人——李叔同,泉廈現代,對閩南宗教重要影響力。
  李叔同(1880年——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21張

林巧稚,廈門現代,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
  林巧稚(190年——1983年),醫學家。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又與樑毅文被合稱為“南樑北林”。

閩南人才自古有,閩南歷史名人介紹 第22張

閩南歷史名人——葉飛,泉州人,共和國開國上將。
  葉飛(1914年——1999年),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於菲律賓奎鬆省,是中國惟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
  葉飛幼年回國求學,求學期間開始參加祕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黨,先後參加了抗戰和解放戰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階,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結束語】閩南地區人才自古就有,他們對中國的文化傳承與社會做出了偉大貢獻,是閩南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