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一支外姓入閩的歷史故事,南安褚姓

  講述南安褚姓入閩的歷史故事。《百家姓由來已久,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其中排名11的褚姓,以官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
南安褚姓:一支外姓入閩的歷史故事
  一、溯源
  褚姓起源於春秋時期,宋恭公之子段被封到河南洛陽褚地為官,因其德可師號褚師,久而久 之即以褚為姓。至南朝時,褚氏人才輩出,將相公侯、皇后、駙馬相繼出於褚家,故《百家 姓》中稱褚氏為望族。正如南安市官橋周厝褚氏祖祠大門楹聯:“河洛域地是本家〓南 朝將相成望族。”唐朝褚亮博學多才,與杜如晦等世稱十八學士,時人又稱之登瀛州,後世 家人為紀念這位出自河南的家族名人,遂以“河南堂”“河南瀛州”為堂號,以“河南郡” 為郡號。

  二、入閩
  唐朝褚遂良為相,高宗欲立武則天為後,遂良公以先帝託孤顧命身份力阻直諫而被貶,其子 少卿公隨公南下,居武榮之安海,自此時起,福建省才開始有了褚氏。傳至六世祖崇德公開 始遷移至南安十二都蓬島侍御山下,在此(即今南安市蓬華鎮蓬島村)拓土開基繁衍生息, 曾一度昌盛。

  三、外遷
  明朝嘉靖40年(即公元1561年)是年永春大饑荒,族人褚鐸參加了永春蓬壺呂 尚四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併成為該農民起義軍的三大將領之一。義軍曾發展至三萬多人,後 因時局劇變,起義失敗,義軍首領呂尚四陣亡,褚鐸被俘後又被殺,蓬島褚氏族人面臨裡務 難當,為避禍逃荒,於是舉族外遷。遷移至本南安市的有湯邊(即今之南安碼頭褚厝)、大 嵋(後又二度遷移至水頭勞光溪浦即青石宮),東田、豐田(今東田鎮蘭溪村),安溪。遷 居外州府的有永春、仙遊、興化(今莆田)福寧(今霞浦縣、福鼎縣)漳州、邵武(今光澤 縣司前鄉西坑村)、溫州(今蒼南縣石砰鄉)、處州(今浙江省麗水)。遷居至湯邊(即今 碼頭褚厝)中的一支脈又二度遷居至福寧府霞浦縣南門外及福鼎縣石番溪鄉旗杆村、永春縣 太平(其中一部分又三度遷居臺灣),民國及民國以前,南安碼頭褚厝褚氏宗親中的一部分 先後到東南亞各國謀生,並在喬居地繁衍生息,目前在喬居國的褚氏宗親達一千多人。而二 度遷居南安市水頭勞光溪浦的有一部分分別三度遷居本市的官橋周厝和晉江市的安海鎮及東 石鎮肖下村;另有一部分三度遷居臺灣省,現臺北市北區(含臺北縣、桃源縣)的褚氏宗親 已逾二千人。而且目前在南安市境內的褚氏總人口達一千多人。因此,本省的褚氏宗親,浙 江省的部分褚氏宗親均由炎岱(今南安蓬華鎮蓬島村)遷出繁衍的。

  四、昭穆
  自蓬島遷出的褚氏宗親後代大部分仍沿用統一的行輩:甫班昭穆和敬宗 惟興孫子有候公 忠孝克全遵祖德 永修人紀萬年同。這正如官橋周厝褚氏祖祠廳堂中的一楹聯:“莫道蓬島 非蓬萊 卻言宗親出炎岱”(即蓬島)。此聯反映褚氏後代對祖居地蓬島的懷念。

  族 譜
  晉江安海、南安官橋周厝、光澤縣司前鄉西坑村、福鼎縣石番溪鄉旗杆村、浙江蒼南石砰鄉 褚氏族人仍保留有族譜。南安碼頭褚厝、南安水頭勞光溪浦、南安官橋周厝之褚氏族人分別 建有褚氏祖祠,南安官橋周厝褚氏祖祠由文質先生昆仲獨資重建。其中南安碼頭褚厝褚氏祖 祠廳堂楹聯:懷先祖立業齊家修身篤敬 勉後昆勤功緻遠睦裡敦鄰;此聯乃族人褚朝用撰 文,原南安縣長、書法家王重慶所贈墨寶。
TAG標籤:褚姓 南安 外姓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