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膾炙人口的閩南小吃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閩南飲食文化作為我國閩南地區、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傳承已久的區域性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編以閩南特色小吃為切入點,為您闡述小吃文化大全之閩南小吃的飲食文化。

膾炙人口的閩南小吃文化

歷代廚師利用豐富的物產,相容中外烹飪特長,逐漸形成了風味獨特的閩南菜流派。閩三角——廈漳泉三個地區,不僅在地域上相聯絡,文化上的溝通與交流及相互影響也互不間斷,其飲食文化一脈相承。漳州菜和泉州菜有許多不可分割的淵源。明萬曆以後,實行海禁,泉州後渚港式微,閩南的對外港口轉移到漳州的月港,漳州成為進出口集散地,泉州、廈門及東南亞的商賈雲集,閩南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推動了漳州餐飲的發展。

閩南風味小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流傳著許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品種繁多,式樣翻新,造型美觀,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細,有小菜、熱菜、湯羹、主食、甜點、水果六種類別。廚師利用豐厚的特產,融合了閩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燴等傳統工藝,綜合體現了閩南小吃的風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遺風,又有創新內容。

如今,閩南各地大街小巷,雲集著各種各樣漢族閩南特色小吃,吸引大量海外僑胞、臺胞及遊人前往品嚐。閩南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小吃有:土筍凍、燒肉粽、五香、芋包、韭菜盒、油蔥粿、滷豆乾、滷鴨、蠔仔粥、面線糊、沙茶麵、薄餅、蠔仔煎等。

閩南特色小吃還有:鮮酥蚵串、魚仔粥、鱟羹、包心魚丸、鮮肉魚丸、水丸湯、馬鮫粳、網紗魚卷、酥炸魚條、捆蹄、扁食、肉燕、燒芋果、雞湯伊麵、幹拌麵、滷麵、蓮美豆乾、糯米灌大腸、豬血尾口粳、苦菜大腸湯、蝦皮番薯粉團、豆簽、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粳粽、豆粽、炸肉丸、嫩餅菜、桂花蟹、芋鴨、肉夾包、燒芋果、甜芋餅、菜果、水晶菜頭餅、腰子餅、肉餅、芥菜飯等。

土筍凍,是用一種生長在淺海灘塗裡,像蚯蚓的軟體動物熬成的膠狀體,不僅美味,還能降火消炎,清涼解熱。最早源於泉州安海,是泉州、漳州沿海一帶的特色小吃,然而廈門海滄的“土筍凍”更是遠近馳名,被列為廈門第一風味小吃。海滄有三寶,其中一寶就是“土筍凍” 。

“肉粽”以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久遠而享譽海內外。肉粽、粳粽、豆粽在閩南都是端午節的必備供品。同時,在閩南有這樣一個說法,“沒吃過麵線糊的,肯定不是閩南人。”這足以證明面線糊在咱們閩南人心中的地位。

但同是閩南小吃,不同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就面線糊而言,它在泉州、廈門幾乎家喻戶曉。然而兩者略有差別。泉州的面線糊,面細湯稠;而廈門面粗湯稀,在用料上也有所不同。

閩南一帶主食以大米為主,一般是早晚稀飯,中午乾飯。過去貧窮人家米不夠,常將地瓜摻在稀飯中煮。 所以閩南人和地瓜的緣分是非常長遠深厚的,現如今,閩南人都保留著吃番薯粥的習慣。番薯、芋頭在一段時間、一些地方曾經作為主食或主要的輔助糧食。“番薯燒、芋仔冷”,“吃番薯、配海魚”,獲將番薯加工為番薯籤、番薯箍、番薯粉、番薯幹;街上有賣蒸番薯、燜番薯、烤番薯、炸番薯的。芋頭還可做為芋泥、芋包、芋棗,鹹甜皆宜。

閩南人很有創造性,把“硬米”煮成“白粥”、“番薯粥”、“鹹粥”,做成米粉、粿條、鹹粿。把“糯米”製作成“甜粿”、“炸棗”、“糕仔”、“油飯”等。

TAG標籤:小吃 膾炙人口 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