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閩文化

文化是一種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澱才能形成的,它是人類生活的一種體現。而福建歷史上就有著八閩的稱呼,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文積蘊和海洋文化的浸淘,構建成為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八閩文化。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閩文化

福建省,簡稱閩,史稱八閩,宋代置“福建路”而得省名。穹起的武夷山脈一片蒼翠,秀麗的丹霞地貌給福建山水留下縷縷淡淡的紅暈,雄峙於太平洋彼岸,一衣帶水於臺灣島。但自晉唐以來,南漸的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相融衍生,朱熹等閩地學者啟沃的豐厚的人文積蘊,門戶的敞開又受海洋文化的浸淘,構築了絢麗多姿的八閩民族民間文化。

媽祖的傳奇,客家的故事,惠安女的服飾,畲族女的頭纏,神奇的壽山石雕,精美的脫胎漆器,南音、錦歌,閩南語歌謠等等無不傳載著福建百姓藉助於文化紐帶,和諧於自然萬物的意願……

永春紙織畫(泉州)
  “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永春紙織畫創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早在隋末唐初,宮廷藝術與民間編織相結合,誕生了永春紙織畫。紙織畫近看紙痕交織,好像一個又一個有規律的色塊。遠看就像是有一層薄薄的紗覆蓋在上面,如同仙境,若隱若現。這正是永春紙織畫獨特的視覺效果。奇特的永春紙織畫將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以編織的方法制作出來,又為這一民間工藝品增添神祕的色彩。

泉州南音
  在被譽為“南音穴”的浮橋鎮,筍江月色讓人流連忘返,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南音人。每當夜晚,人們經常聚集在筍江月色(泉州古城十八景之一)橋頭邊的榕樹下聽老人們講薛仁貴故事、聊齋故事、以及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傳說,遠處不斷傳來絲絲絃管聲。夜深,當人們返家路過霞州巷、祠堂口、和光宮,南音依然陣陣,清音雅樂不絕於耳。浮橋南音之盛,可見一斑。

南音本說“河南話”千年流傳的遺韻。宋室南遷,趙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發展至3000多。中原移民不僅帶來了中原音樂,還把其家鄉話“河洛語”也帶至泉州,而且反客為主成為泉州的主流語言與音樂,一直儲存至今。

浦城閩派古琴(南平)
  恍惚間,規模巨集大的“祝家十二琴樓”在浦城拔地而起,大批琴手紛至沓來,只為追隨利用一生心血精研古琴30餘載,一手創出閩派古琴文化的祝鳳喈。耳邊,隱約又響起那曲讓祝鳳喈和閩派古琴聲名大噪的《風雲際會》,彼時的祝鳳喈已步入晚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後的動亂年代,眼見洋人胡作非為,而清政府腐敗無能,民族受辱,一曲《風雲際會》,祝鳳喈寄憂憤於琴音。170多年過去,“祝家十二琴樓”已經消失不見,珍貴的琴譜古籍更是早已散落在外,閩派古琴陷入瀕危之境。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閩文化 第2張

   浦南古儺
  浦南古儺,閩南語稱為“大”或“大頭仔”,其產生的時間和原因都由於無文獻記載而無從考證。當地人稱“弄大”。唐朝末年,當地百姓以古儺出巡的形式,祈求風調雨順、驅魔逐疫。百姓用木頭雕出嚇走妖怪的七品官頭像,用竹條編出鼓形竹筐,套上官服,稱做“大”。

七品官書童(師爺),被做成另外一尊“大”(後演變為小丑)。久而久之,古儺成為當地習俗。古儺表演時,表演者要將身體裝進竹筐裡,穿上古代戲劇服飾,頂部裝上一個比頭大三倍的面具,隨著歌仔戲的打擊樂,且行且舞,做出誇張滑稽的動作。2011年5月,浦南古儺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名錄。

蔡氏漆線雕(廈門)
  漆線雕起源於廈門同安馬巷鎮,早期被稱為“漆線妝佛”,即用“漆線”的工藝來裝飾佛像的意思。漆作家庭的手藝傳承靠的是祖上的技藝口傳心授、祕而不宣。年過7旬的蔡水況是廈門蔡氏漆線雕藝術的第12代傳人。1947年,第11代傳人蔡文沛把蔡氏在同安府的作坊遷到廈門,廣收門徒,家門祕技才公開於世。

福建脫胎漆藝
  說到脫胎漆器在福建省福州市的發展歷史,人們總要把它同“沈紹安”的名字連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藝美術界都以“沈紹安”三字作為脫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1767年-1835年)。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軟木畫工藝(福州)
  即便是一片厚度在毫米之間的栓木皮,61歲的吳萬源也能利用刀尖,像舞者一樣在上面跳“芭蕾”。近40年刀功的他,早已諳熟於心,老花鏡下的刻刀刀尖在木皮上連續地在作迂迴、旋轉,或是某些規則或不規則的曲線,頃刻間古鬆的枝幹、鬆絲,躍然眼前。

百年軟木畫的歷史,在城市化與社會的程序中,有過輝煌,有過衰落,也有過振興。如何既保留傳統手工技藝,又能結合現代審美觀念滿足時代市場需求,刀法之外的生存方式,對吳萬源他們而言,也是一門技術。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閩文化 第3張

德化陶瓷(泉州)
  德化是千年古縣、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位於福建省泉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產陶瓷而名揚中外。在瓷都德化,有一條飄著濃郁“瓷香”的特色街道,那就是位於龍鵬街的陶瓷街,這也是瓷都德化的視窗形象。該街彙集著德化縣陶瓷精品,遊客可在很短的時間內縱覽瓷都陶瓷精粹。各種產品琳琅滿目,涉及日用陶瓷、傳統雕塑工藝瓷、西洋工藝瓷、紅壤陶等四大類近萬個品種,是德化陶瓷產品“大觀園”。

安溪藍印花布(泉州)
  具有千百年歷史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衣被天下,除了其藥用功能外,還在於內容上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和濃郁鄉土氣息。藍印花布向來以質樸素淨為美,其花色在題材和內容上有以形寓意、以音寓意和借用民間傳說故事來表達思想情感、以傳統的幾何圖案來象徵吉祥等。“百子圖”、“百壽圖”、“百福圖”這些人們喜愛的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藍印花布這種古老傳統工藝,既是人們懷舊的依託,又能帶給人們美好的回憶。

福安畲族銀器製作工藝
  林仕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畲族銀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福建福安“珍華堂”畲族銀雕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為了福安畲族銀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林仕元牽頭成立畲族銀器技術研究所、創辦銀雕藝術班,培養人才傳承銀雕技藝。同時,他還深入畲村,結合畲族民眾生產生活實踐,在保留傳統銀飾元素基礎上,對畲族銀飾製作工藝進行創新,讓源於宮廷的銀雕技藝重放異彩。

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工藝(南平)
  水之於茶,猶如陽光之於萬物,玫瑰之於愛情。只有純潔甘冽的水才能賦予茶以生命。武夷山大紅袍為武夷巖茶四大名樅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譽。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屬烏龍茶製作,區別於臺灣烏龍茶追求鮮爽的輕發酵輕焙火、安溪烏龍茶追求花香的深發酵低焙火,採用深發酵重焙火做法。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

建陽建本雕版印刷(南平)
  建陽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陽市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其萌芽於五代,繁榮於兩宋,延續於元、明和清初。南宋時,是全國的三大刻書中心(蜀、浙、閩)之一,刻印書籍的數量居全國之冠,有“圖書之府”的美譽。在閩北歷史上,最具世界性影響力的文化現象有兩樣:從人物方面來講是出了個朱熹,“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從事物方面來講,是出現了建本圖書。朱熹的研究成果浩繁卷帙,難以車載斗量,而對建本的挖掘和傳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與提高。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閩文化 第4張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
  漳州木版年畫藝術技法和工藝過程獨具一格,其雕版線條粗細迥異、剛柔相濟,以挺健黑線為主。用色追求簡明對比,印製採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稱為“飾版”。所用顏料分水質和粉質兩種,紙張選用“閩西玉扣”,有大紅、淡紅、黑以及本色紙諸種。色紙必須先由“紙房”預染。漳州年畫構圖大方,造型誇張,特別是用黑紙印製的年畫,獨具一格,是中國年畫中的精品。

福州評話
  在夏夜,每當薄暮籠罩城區之時,人們聚集在廣場中、小巷裡、榕樹下,傾聽著評話藝人表情豐富的說、唱、演,為節目中的古人的悲歡離合而興奮、而激動,讓輕搖的蒲扇驅走暑熱。福州評話,是福州主要的地方曲藝品種,也是南北評話、評書群芳中的一枝奇葩。“鑼鈸聲中刀光劍影,話說古今瀉雲蒸霧”,福州評話有以說出名的,有以唱著名的,甚至有專門以鑼、鈸點著名的流派紛呈。

寧德霍童線獅(寧德)
  寧德霍童的線獅是一種漢民俗文化,它源於明嘉靖39年,原本由漢族民間的單獅表演,逐漸演變成如今的三獅、四獅、五獅表演。據傳,霍童的線獅表演,是為了紀念隋朝諫議大夫、霍童開山祖黃鞠公造福鄉民、恩澤四方而舉行的一場“二月二”的盛大燈會。

永定客家土樓建築工藝(龍巖)
  土樓建築中蘊涵著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安全防衛和生產生活需要、聚居和崇文重教意識於一體。福建永定客家土樓建築是人文內涵豐富、造型功能獨特的傳統生土建築,它遍佈永定全縣各個鄉村,主要分佈在汀江、永定河流域。永定土樓以方形為主,圓形土樓較為少見,後者主要集中在金豐溪流域,此外方圓兼具的“大夫第”即“五鳳樓”,主要分佈在永定河流域。據統計,永定境內目前尚儲存兩萬多座土樓。

泉州梨園戲
  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中國的珍稀劇種,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著800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於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儲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本文學、音樂唱腔和演出規制。梨園戲表演有一整套嚴格規範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動作稱為“十八步科母”,各個行當均受其嚴格規範。

湄洲媽祖信仰習俗(莆田)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是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嶼的一位普通婦女,姓林名默。她死後,鄉人感其生前為民治病,海上救人的恩德,就在湄洲嶼立廟祠之。雖僅“落落數椽”,但“祈禱無虛日”。廟後崖刻有“昇天古蹟”四字,號為“通賢神女”。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湄洲媽祖祖廟。宋代媽祖信仰發生後,在福建範圍內尤其沿海地區建廟立祀,南至泉州北到霞浦,媽祖廟像雨後春筍似地湧現出來。從此開始,媽祖名聞全省,同時也影響到廣東、浙江、江蘇、山東、臺灣等地。

TAG標籤:八閩 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