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歷史文化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城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近2600年建城史,與洛陽、西安、北京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南京文化豐富多彩,古今交融,它的歷史悠久,讓我們一起追憶南京吧。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歷史文化

遠古至秦漢
  35萬——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南京的人類生活的遺蹟。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為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後),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千里築越城。《丹陽記》中有“蠡城金陵,居長幹古越城中”的記述。人們把這作為南京城垣之始,距今已有2485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後來秦始皇南巡時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並以金陵地區起,築建穿越今江蘇東南和浙江東北部的馳道。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敢為丹陽侯,劉胥行為胡孰侯,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時期
  195年,孫策渡江佔據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208年前後,諸葛亮出使江東,觀察南京山川形勝,作出了“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的著名評語。211年,孫權聽從謀士張紘之言,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是為南京為國都之始。吳石頭城遺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孫權在這裡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達5層,4檣4帆。公元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兵萬人,航行到夷洲(今臺灣),又派將航行去遼東、高句麗(高麗,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市一帶,公元427年遷平壤)。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馬睿南渡,以建康為根基。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是為宋武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是為齊高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是為梁武帝,樑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樑稱帝,是為陳武帝,陳立國,都建康。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昭明太子的《文選》、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沈約的《宋書》和蕭子顯的《南齊書》等都在中國文學及史學寶庫中光彩奪目。都城金迷紙醉,畸形發展,居民28萬戶左右,城中僧尼多時達10餘萬,梁武帝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為寺奴。佛寺窮極巨集麗,規模大者,常有“騎馬關山門”之說。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詠歎。

吳、東晉、宋、齊、樑、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其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儲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六朝時期的南京城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六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

隋唐時期
  589年2月,隋滅陳,隋軍攻入臺城,從景陽樓下的井中活捉了陳後主和他的兩個妃嬪。隋文帝下令蕩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相繼採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金陵處於建都於北方朝廷的刻意壓抑、貶低和經濟、文化不斷髮展強大的矛盾之中,但仍不失為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佔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

758年,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為升州刺史,次年書烏龍潭放生池碑,遺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於南京西南之當塗。783年,因藩鎮為亂,唐德宗有意遷都,鎮海軍節度使韓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時期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宋朝時期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以江寧為其龍興之地,常以親信之臣(如包拯)為江寧府尹。宋神宗時,王安石兩度以江寧府尹出任宰相,主持變法。1120年,方臘起兵反宋,終未能北取江寧而不能控制江南,導致最終失敗。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戰派人士李綱的建議,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7年,在主戰派岳飛等人的堅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岳飛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當“修德行而不在於擇險要之地”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歷史文化 第2張

元朝時期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元朝時期,在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明朝時期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陪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386年,京師城垣完工。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皇宮區、駐軍區。後兩者是明初的擴充套件。環繞這三區修築了長達33。68公里的磚石城牆,即今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巴黎;在中國,其次北京)。

南京城牆牆基用條石鋪砌,牆身用10釐米×20釐米×40釐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製後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製官員、窯匠和伕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牆沿線共闢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陪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

1644年,崇禎帝吊死煤山,北京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清朝時期
  1645年,清朝軍隊攻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6次到南京巡遊視察。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

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此建都11年。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轟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晚清,先後在這裡任南洋大臣兼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張之洞、劉坤一、端方等清廷重臣都是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這裡成了洋務新政的實踐地,近代文化教育事業和新興的交通、工業得以發展。至1910年,僅城區就有比較著名的公立和教會興辦的各式新式學堂48所。

民國時期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首都。孫中山在擔任臨時大總統之際,表示只要袁世凱擁護共和,使清帝退位,自己願擁他為總統。至於都城,孫中山認為南京和北京都是可以的,但更傾向於南京。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孫中山提出辭職,請袁世凱來代替,不過孫中山向袁世凱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的兩個條件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二是新總統在南京就職,把袁世凱置於南方革命派的監督和控制之下。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當時對孫中山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辛亥革命之際,對中國南、北政權均有特別影響的日本朝野,則多主張中國的政治中心放在南京。日本方面的出發點很清楚,它是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的機會,削弱中國在北方的防禦,便利其對滿蒙的侵略擴張。不久袁世凱竊據大總統之位。

1927年3月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江寧縣,旋改江寧為南京。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市政廳於1927年4月24日成立,隨即開始編輯《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公報》,第1號於6月出版。翻閱《金陵全書》時可以發現,《南京特別市市政公報》一度改名為《首都市政公報》。1927年6月1日,改市政廳為南京市政府。6月6日,國民政府頒佈《南京特別市暫行條例》,定南京為特別市,由國民政府直接領導。

1929年第33期的《市政公報》中收錄了曾擔任過南京市副代表的馬元放撰寫的言論《首都與南京》。他認為“南京”二字始於明朝永樂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當時南京稱京師、北京稱北平,後來明成祖繼位,將北平改稱北京。永樂十九年大舉北遷,北京改稱京師、京師則改稱南京。“北京既已改稱北平,此一國唯一國都所在地之南京,自應正名為首都或京師,方足以正全國之視聽。”他在文中還列舉了“特別市組織法第三條之規定”,力主改南京市為首都市。

他的呼籲有很多人支援,接下來一期的《市政公報》收錄了當時南京市代表劉紀文關於“改南京市為首都市案”連續釋出的3道公文:《函國府各委員為南京市應改為首都市情形請表贊同案由》《呈國民政府再擬將南京市政府名稱改為首都市政府祈核示由》《呈行政院為呈請修改南京特別市市政府改稱首都市政府祈示遵由》。

1929年(民國18年)4月16日,國民政府決定改南京特別市為首都特別市,市政府隸屬關係不變。1930年(民國19年)5月3日,新修訂《市組織法》頒佈,廢除特別市,南京以首都所在,列為行政院直轄市。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然後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的南京大屠殺。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強姦,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燬。

在中國,自1947年南京軍事法庭審判以來,普遍認為約有30萬人在大屠殺中遇難。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鬥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日本學界對遇難人數的估計有20萬人、4萬人、2萬人等幾種,也有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否認派”的論調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勢力的支援,在華人世界引起強烈反感,這也使得南京大屠殺成為嚴重影響中日關係的主要歷史問題之一。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28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統一全市軍事、民政等管理事宜。同年5月1日,新的南京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設於原民國考試院舊址(今北京東路41號)。至1952年,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各機構的工作都移交完畢,納入了市人民政府治理範圍。

解放以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市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改為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為當時全國13箇中央直轄市之一。1950年1月,華東區成立華東軍政委員會(駐上海),為中央人民政府派出機關,又是華東地區一級政府。南京仍為中央直轄市,由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同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設立駐寧辦事處。1952年成立江蘇省時,南京由中央直轄市改為江蘇省轄市。

1952年9月9日,中央華東局電示:根據中央指示,南京市、蘇南行政區、蘇北行政區合併為江蘇省。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議: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政府設南京市,南京改為省轄市。12月17日,政務院命令:南京市改為江蘇省政府的省轄市,不再直接隸屬於華東軍政委員會。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南京市為江蘇省省會。南京市原未轄有屬縣。1958年7月5日,江蘇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為適應“大躍進”形勢的需要,將鎮江專署的江寧縣,揚州專署的江浦、六合兩縣,劃歸南京市領導。南京市遂轄有江寧、江浦、六合3縣。至1962年6月25日,江蘇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將市屬各縣仍劃歸原屬專員公署領導。自此時至1971年初,南京市無下屬縣。

1990年,定南京在國家計劃中單列,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TAG標籤:南京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