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漁業發展文化

京族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他們具有很大優勢的漁業水產資源,自然資源豐富,故發展以漁業為主體的文化。漁業發展起來後,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一切得益於海洋捕撈業的發展迅速。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京族文化吧!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漁業發展文化

   京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南面的北部灣是著名的漁場,盛產魚、蝦、蟹、貝等各種海產品,有魚類7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產量豐富的達200多種。

近年來,京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除傳統的捕撈、水產品加工和淺海灘塗養殖外,還發展起了邊境貿易和旅遊業,實現了漁、農、工、副、商全面發展。

在漁業生產上,京族人民添置了機帆漁船、風帆燈光漁船和燈光網具、探器等,大大地增加了產魚量。同時利用環境優勢養殖天然珍珠,還建立人工珍珠養殖場,大力開展人工養殖。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京族三島帶來了勃勃生機,京族三島也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92年,東興開發區成立。同年,批准東興為沿邊開放城鎮,特區辦公室批准設立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

此後,漁業生產和銷售政策開始放開,中越邊貿也開始恢復,這些都促使地處東興市江平鎮的京族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歷史機遇。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2005年,東興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5億元,五年來年均增長11.16%;財政收入1.69億元,年均增長1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為1555美元和1548元,實現了“雙過千五”目標。三次產業結構從2000年的40.8∶19.6∶39.6,調整到2005年的30.8∶25.06∶44.14,結構趨向合理。

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262元和3287元,比2000年分別增加2655元和1035元。實施“興邊富民”工程,“興村富民”扶貧攻堅“整村推進”工程,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村級集體經濟有了新的發展,村民居住環境有了新的變化和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巫頭村和澫尾村,90%以上的農戶都建起亮麗寬敞的新樓庭院,整齊地沿著水泥環村路依次佈局,四周綠樹蔥蘢、翠竹夾道。

你所不知道的京族漁業發展文化 第2張

京族改變了過去小拉網和小竹排生產為主的狀況,用上了機體小、速度快、操作靈活、耗油少的排尾機及先進的漁具,保證了出海作業收入的相對穩定。在海洋捕撈的同時,京族人民還不斷開拓市場,發展海產品加工業,提高了漁業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以澫尾村為例,澫尾村有250戶約1000人蔘加海蜇的捕撈。1996年海蜇銷售實現了歷史最好水平。

當年銷出加工後的海蜇310卡車,每車6000只,全年捕撈海蜇即為186萬隻,每隻平均售價2元,漁民捕撈收入為372萬元。每隻加工費0.8元,加工收入為148.8萬元,有100戶200人從事海蜇加工,戶均收入為14880元,人均7440元,還略高於出海捕撈的人均收入,提高了整個漁業生產的效益,確保了海洋捕撈產業的優勢,加快了京族脫貧致富的步伐。海濱陸上水面和淺海灘塗養殖業是京族三島高效益的新興產業,對京族三島實現脫貧致富也發揮重要作用。

京族三島有可開發利用的淺海灘塗面積1萬多畝,擁有海濱陸上可開發為海水養殖的水面數萬畝,擁有內陸可開發為海水養殖場的低窪地也有數萬畝,這些具有很大優勢的漁業水產資源,已開始得到開發利用,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巫頭村可開發用於養殖的面積約1萬畝,現已開發利用的水面有3000畝,用於養殖對蝦、文蛤、螺、泥蛤等品種。改革開放後,邊境貿易和旅遊業成為京族的兩大新興支柱產業。京族是跨境民族,與越南主體民族越族有共同的語言和傳統文化,他們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大力發展邊境貿易。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幾年時間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蔘與邊境貿易,有的人家甚至全家出動。僅澫尾村參與邊境貿易的就有300戶,每戶平均年收入約2萬元。僅邊貿收入,全村每年約收入1000萬元。

TAG標籤:漁業 京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