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最強大腦

在我國曆史的變遷中,各大朝代都有能人將才出現,他們為一個朝代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要通過民族文化介紹的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謀士,讓我們一 起去了解他們都在歷史舞臺中留下了怎樣的一筆。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呂尚、管仲、范蠡、李斯、張良、諸葛亮、魏徵、趙普、劉基、洪承疇。

史上十大謀士之呂尚:
  一、生平簡介: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朝末年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

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後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紂兵大敗,紂王登臺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二、人物成就:
  1、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2、軍事韜略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姬昌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3、傳世作品
  (1)乾坤萬年歌
  《乾坤萬年歌》,傳聞為姜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預言奇書”中最早出現的,它從宇宙起源開始,構架出萬年之久的歷史行進。

(2)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三、人物影響: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

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四、後世評價: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

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鑑。

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

中經典:關於姜子牙的故事
傳說人物故事之姜子牙為什麼沒被封神
傳說人物故事之姜子牙的坐騎是什麼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2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管仲:
  一、生平簡介: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或鄭州登封潁河上游),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名為《管子》共24卷,85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二、人物成就:
  1、政治制度
  (1)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2)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推薦:管仲名言名句經典大全奉獻

(3)政治主張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管仲改革的實質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2、外交主張
  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3、軍事制度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

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4、經濟制度
  (1)經濟政策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裡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這種“準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並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

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伐木和捕獵只准在適當的季節進行。

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範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2)娼妓制度
  三皇時代開始有有分類但不夠細化的妓女,歌妓等。但據史書記載,管仲則為國家管制的“官妓”。

中國最早的官營妓院是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於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開設的。目的一是滿足青年男子的要求,二是保護良家婦女不受騷擾。而管仲的妓院作用更大。

一是通過稅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二是有利於社會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與敵,兵不血刃。管仲的發明很快被其他各國效仿,一時官妓大興。

在中國的歷史上,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設立國營妓院,收取稅金,據說是國家發展妓女事業的開始,後來漢武帝又創立營妓制度。而到了隋朝,隋煬帝設立教坊,廣納歌舞藝人,縱情聲色。唐朝沿襲了隋朝的教坊制度,風流皇帝唐玄宗更是擴大教坊機構,教坊藝人達到11409人;他還不滿足於此,又設立梨園,極盡荒淫無恥之勾當。

三、後世評價:
  管仲一直被譽為管理學之父。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侷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管仲的政治成就 
管仲的故事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聖人之 師:管仲的外交主張和軍事制度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3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范蠡:
  一、生平介紹: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鉅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二、人物成就:
  1、政治成就
  (1)勸服勾踐保全性命

(2)動搖夫差起惻隱之心

(3)鞏固軍事力量,消磨敵方意志

(4)臥薪嚐膽,二十年磨一劍

2、商業成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司馬遷稱定陶為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

(1)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

(2)“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3)抓住現時得時無怠,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

(4)銷售理論,貴出賤取。

(5)三八價格,農末俱利。

(6)積著理論。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週轉,保證貨物質量。

(7)薄利多銷。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3、思想成就
  (1)軍事思想
  樸素唯物主義戰略觀,對於整個國家的軍事戰略問題,范蠡主張: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其實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戰爭觀。

靈活多變的戰術觀,范蠡在具體的戰爭實踐和戰爭指揮中,所運用的謀略十分靈活多變。他主張後則用陰,先則用陽;近則用柔,遠則用剛。

富國強民的國防觀,范蠡說過,審備則可戰,審備慎守,以待不虞,備設守固,必可應難。

(2)經濟思想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

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道家思想
  從《史記·貨殖列傳》《越絕書》《吳越春秋》《文子》等典籍的材料看,計然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並在實踐中對老子的道論、自然無為的思想和治國治身的理論有所發揮和運用。

特別是計然提出了關於天地陰陽刑德吉凶的理論和時變因循的理論,是對老子道家學說的重要發展,這些理論為范蠡所承襲並進一步運用發揮,後來成為戰國時期以《黃帝四經》和《管子》等為代表的道家黃老之學的重要內容。

從計然到范蠡,在長期的政治、軍事和實業活動中對老子思想加以運用和創新發展,終於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導社會實踐的新局面,開闢了道家學說理論發展的新領域和新方向。

三、後世評價:
  范蠡無論從政、治國、經商都是成功者。范蠡既擁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也有道家順應自然大道的豁達人生觀,儒道互補,外道內儒,順應自然,所以他無論是在從政還是經商中都保持了心態的平和、淡定。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尤為可貴。

范蠡在歷史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力,還有他的經商才華,范蠡把其在政治上的聰明才智運用於經濟發展,無所披靡,大有斬獲,再加上他散盡其財的樂善好施的處世態度,常常讓後人稱讚。說范蠡是商家的祖師爺及榜樣,也不為過。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亂世之中,范蠡能急流而退,並能在另一方面創出如此輝煌的功績,不能不說是奇才。

國上古十大神獸,不是隻有龍
上古十大魔神都有哪些,上古十大魔神誰最厲害
鄭成功的成就是什麼,四大不得不說的成就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4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李斯:
  一、生平介紹: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

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二、人物成就:
  1、政治:廢分封
  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援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裡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推薦:李斯名言秦代法家政治家

2、文化: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而關於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

不久,李斯又採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佔其半壁江山,這全是李斯的功勞。

3、經濟
  (1)統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後,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採用十進位制計數;量制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制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採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後的又一功績。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2)統一貨幣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摺: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後世的影響大。

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摺合一鎰黃金。並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

李斯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4、社會:修馳道車同軌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

李斯以京師咸陽為中心,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今河北、山東一帶),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後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咸陽,全長1800餘里。又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

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絡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

三、後世評價:
  秦始皇與李斯一為雄才大略,一為運籌帷幄,故一帝一相,均為“千古第一”之並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無李斯相秦,秦縱然六合天下,至少已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奇異而龐大的帝國了。”不要說“百代都行奉政治了,”甚至很有可能戰國兵燹仍要持續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

縱觀古今華夏,與歷代人傑相比,李斯的歷史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他在生逢之世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是極其卓越並順應歷史潮流的。客觀而全面的去評價,他都無愧於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戰略家、文學家和書法大家。

在歷史的長河裡,無論怎樣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個字,將會永遠鐫刻在歷史的深處;隨大江滾滾,奔騰不息。

是好人還是壞人充滿爭議
22箇中國漢字最難寫的字是什麼字
說法眾多的龍的種類由高到低分級介紹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5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張良:
  一、生平介紹: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九年級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儲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二、人物成就:
  張良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為韓滅秦、擁劉反項、鞏固漢室。
  1、為韓報仇
  一是刺殺秦王。這是張良的亮相之作,給了秦王朝的統治者一個警告,並且也激勵了後來者。其後十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起義的烽火瞬間燎原,秦王朝終於結束了它短暫的十五年統治。可以說張良之功,功不可沒。

二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圯上受書。張良刺秦不中,反被秦始皇全國通緝。從此他隱姓埋名,靜觀時變。正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影響他一生的圯上老父贈書之事。後人對它的真實性多持懷疑態度。

不過這段文字裡圯上老父贈書一事對張良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以後,黃老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堅實的烙印。張良由一個鹵莽豪俠之士正式轉變為王者師。

後來,張良跟隨沛公一路過關斬將,“下韓十餘城,攻下宛,入武關”,打了無數大仗。最精彩的一戰就是嶢山、藍田之戰。

2、擁劉反項
  一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鴻門宴”。我們來看張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劉邦之所以在鴻門宴上逃過一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張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從沛公進入項羽大營起,他就始終跟隨左右,觀察著局勢,伺機保護著劉邦。可以說鴻門宴上的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二是張良推薦了“三傑”,而最終滅項羽的正是這“三傑”。他們就是黥布、彭越和韓信。推薦:古代歷史上的名相,關於張良的故事

三是勸止了劉邦分封六國後代的事情。

  3、鞏固漢室
  一是安定軍心。漢朝建立,劉邦大封功臣,蕭何、曹參等二十多個大功臣封好了,但其他的將領們日夜爭功,功勞大小一時定不下來。一般來講,國家初立,政權不穩,民心未附,這些都要急於安定下來。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要首先安定軍心。兵難帶,將難管,自古皆然。劉邦在張良的勸說下,慎重對待這件事情,很快安定了軍心。

  二是安定首都。劉邦拿不定主意,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毫不猶豫地主張定都關中,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最終定都關中,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帶。後來還有東漢、魏晉、隋唐等多個朝代定都在這裡,西安成了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

  三是安定太子。劉邦當初立的太子就是後來的孝惠帝,惠帝是呂后所生,是劉邦的第二子。劉邦的長子是肥,但是因為是庶出,所以不能立為太子。劉邦一開始立孝惠為太子,也自然是因為孝惠是嫡出,當太子名正言順。

  但後來又想廢太子而另立趙王如意,一方面是趙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正得劉邦寵幸,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正因為太子是呂后所生,憑著他對呂后的瞭解,他不願意看到他死之後,劉家天下落入呂氏之手,所以動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後來在張良的策劃下,劉邦打消了念頭。

  三、後世評價: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水龍吟》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對張良的評價。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繫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句話總結道家思想,道家最經典的一句話
90後十大影響力人物,第一你認識嗎
微信群發惡搞段子,好多人都中招了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6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諸葛亮:
  一、生平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祖籍琅琊諸縣(今諸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人物成就:
  1、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迴圈,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3、軍事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推薦:三國典故之諸葛亮罵 死王朗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4、發明創造
  孔明燈,木牛流馬,八陣圖,諸葛連弩,木獸,孔明鎖,地雷,孔明棋

  三、文學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

  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創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但這些都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神化成了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智慧超卓入聖之完美人物。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諸葛亮弔孝》、《收姜維》、《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馬超》(又名《兩將軍》)等。

  四、人物評價: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識人方法的上等教材
歇後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由來 
什麼是八陣圖?諸葛亮八陣圖詳解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7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魏徵:
  一、生平簡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唐鉅鹿人(今河北邢臺市鉅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裡。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二、人物成就:
  1、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1)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瞭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

  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矇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矇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2)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

  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3)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2、文史
  (1)史書編撰
  魏徵出任祕書監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祕閣圖籍。數年之間,祕府圖籍,燦然具備。

  他改職之後,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名儒續任祕書監之職。主撰《隋書》,其《經籍志》雖出於於之寧、李淳風等眾人之手,但總領其書。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

  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官銜、內容提要、真偽、存亡或殘缺。以究學術之發展、考流別之變遷。為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

  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2)個人詩篇
  《賦西漢》《橫吹曲辭·出關》《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詔》推薦: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的成就

  (3)郊祭文
  《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黃帝宮音》《五郊樂章·黑帝羽音》《五郊樂章·舒和》《五郊樂章·青帝角音》《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赤帝徵音》《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4)太廟文
  《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長髮舞》《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享太廟樂章·大成舞》《享太廟樂章·雍和》

  三、人物評價: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王人鏡”一說,意思是魏徵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鏡子。李世民的原文為“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而世人則把魏徵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鑑”。從貞觀年間魏徵的進諫活動和主要表現看,魏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負盛名的傑出的諫官代表,忠心輔國,犯顏直諫,獲此殊榮,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魏徵進諫,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數量多多。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二百餘事”,數十萬言。二、質量上乘。魏徵諫言無論疏文、談話,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

  在魏徵所有諫言中,尤以貞觀十一年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貞觀十三年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兩篇疏文最為著名,被歷代史學家稱為“萬世師表”。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8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趙普:
  一、生平簡介: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今河北正定)、洛陽(今河南洛陽)。北宋初期的傑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

  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趙普聲名並非顯赫,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

  二、人物主要經歷:
  1、陳橋兵變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是年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元旦,傳契丹勾結北漢入寇。宰相範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兵行開封東北四十里之要道陳橋驛時,趙普等人為趙匡胤謀策,託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從後周幼主恭帝手裡接過“禪位”書,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即位,論功行賞,繼續使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以及魏仁浦為相,以維繫舊官員之心。石守信、高懷德等得到晉升要職、趙普輔佐有功,任為諫議大夫,並充(當)樞密直學士。

  2、杯酒釋兵權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宋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計劃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鑑於當時已控制局勢,就著手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定。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起初宋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採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有點醉意了,他向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

  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寥怎麼辦呢?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

  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建隆三年(962年),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3、哀榮功過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免除趙普朝見的禮節,只是每天到中書省辦公,遇有重大政事就召見他問對。這年冬天,趙普病倒請求休假,宋太宗多次到他家看望他,賞賜加倍。趙普於是聲稱病重,三次上表請求罷官,宋太宗勉強依從,任命趙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仍舊兼任太保兼中書令。

  趙普三次上表懇切辭讓,宋太宗賜他手寫詔書說:“開國舊勳,只有你一個人,與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讓,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趙普捧著手詔哭泣,於是請求帶病與宋太宗面談,宋太宗賜座與他面談很久,多談論國家大事,宋太宗讚許並採納他的意見。趙普即將出發,宋太宗來到他家。

  淳化元年(990年),趙普請求致仕,遂為西京留守、河南尹、太保、中書令。呂蒙正以寬簡自任,政事多取決於王沔,王沔與張齊賢同掌樞務,關係很不好。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告老。皇帝派出使者快速前來安撫慰問,並加太師銜、封魏國公,享受宰相待遇,讓他在家中養病。俟損日赴闕,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齎詔書賜之。又特遣使賜普詔曰:“卿頃屬微瑑,懇求致政,朕以居守之重,慮煩耆耋,維師之命,用表尊賢。佇聞有瘳,與朕相見。今賜羊酒如別錄,卿宜愛精神,近醫藥,強飲食,以副朕眷遇之意。”是年七月十四日病卒於洛陽,終年七十一歲。

  宋太宗聽到訊息後非常震驚悲痛,對侍奉的大臣說:“趙普侍奉輔佐先帝,和我也有舊交情,他果斷能決斷大事,之前和我有些不愉快,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我即位以來,常常待他優厚禮遇,趙普也傾盡全力效忠於我,對國盡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我失去他非常痛惜。”於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動。

  太宗追贈趙普為尚書令,追封真定郡王,賜諡忠獻。次年二月,葬於洛陽邙山。

  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追封韓王。

  鹹平二年(999年)八月,趙普得以配饗宋太祖廟庭。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趙昀圖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崇德閣,趙普位列其中。

  三、人物評價:
  趙普一生在政治舞臺上活動了五十年。作為封建時代地主階級的政治家來說,是一個有一定遠見的歷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鞏固中央君主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方針、政策,對於結束長期政治動亂、實現中原統一是有貢獻的。

  對於深刻的消極後果來說,他同樣是負有歷史的責任。作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學問,而以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妨礙他作出更積極的貢獻。趙普以個人對君主的忠誠三次任相,在整個居相期間,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績,這是最大的缺憾。

四大美女:沉魚西施的故事 
歷史上,儒家所說的三綱五常是什麼
供財神有什麼講究,供財神用什麼水果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9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劉基:
  一、生平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二、人物成就: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2、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3、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推薦:神機妙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5、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蕩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劉基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其所議論的範圍包括元季至正年間吏治、軍政等種種社會弊端。從詩歌的淵源角度考察,以詩議政,客觀上承續宋人“以議論為詩”之傳統,主觀上則因其固有的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使然。詩作情、理兼具,既有社會認識價值,又有藝術審美價值。

  劉基將詞作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厚,藝術上長於興寄,長於鋪敘,且善於用典。描景狀物秀麗入神,造語精工典雅,詞風以婉麗為主。

  劉基的寓言文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還闡明瞭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還表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三、人物評價:
  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

  《明史》:“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明史》:“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至溢之宣力封疆,琛之致命遂志,巨集才大節,建豎偉然,洵不負弓旌之德意矣。”

  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奧野純:“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闢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巨集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末學者朱國楨:“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

  王世貞:“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詩沉鬱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

個土樓好玩?要挑就挑最好的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墨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歷史上的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最強大腦!中國古代史上十大謀士 第10張

  史上十大謀士之洪承疇:
  一、生平簡介: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鬆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佔雲南後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諡文襄。

  二、人物成就:
  1、軍事
  (1)圍剿義軍
  崇禎八年(1635年)初,義軍於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燬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回軍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咸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

  明廷認識到在義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割槽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八月,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盩厔(今陝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並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餘部走歸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截擊。李自成大敗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其部下孫傳庭俘殺高迎祥,並聯合孫傳庭又多次打敗李自成,統治階級內部頌聲大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在取得一定戰果之後,洪承疇向崇禎皇帝上書請求留餉銀20萬兩,一部分作軍費,一部分賑濟貧民。

  (2)計取中原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時,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

  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嚮明朝官民釋出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2、政治
  (1)安定江南
  清軍佔領江南後,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如招撫、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

  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當然,洪承疇受命招撫江南,也鎮壓屠殺許多江南抗清義軍,斬殺了擁護明王室內的義士,如左僉都御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明宗室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產、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領導的抗清武裝。

  洪承疇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金聲、黃道周被俘時都痛斥他無恥變節,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不忠。

  (2)完善制度
  洪承疇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如恢復明代的內閣票擬製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他還建議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洪承疇建議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順治帝和洪承疇的一則對話:“上曰:‘朕試人之法,倍難宰(相)、(督)撫,何術方不受欺?’對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立論最為巨集通,可以為法。上曰:‘如此看來,豈《虞書》還是不可不熟讀。’對曰:‘豈《虞書》而已哉!五經皆治天下之大寶也。’”

  此外,他還舉薦許多明朝官吏,倡興北方水利,對當時政局的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三、人物評價: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

  但在鬆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腐敗,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援,導致鬆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

  經過清帝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

  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十大美男簡介,古代十大美男復原圖
中國人為什麼叫兔子,代表什麼?
充滿神奇色彩的墨家機關術真的存在嗎 

TAG標籤:大腦 謀士 最強 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