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誰說女子不如男

說到政治家,立刻浮現在人們腦海裡的形象,當是穩重又富激情,同時能力極強之人,他們往往高瞻遠矚而口才出眾,舉重若輕而能左右時局,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對後世亦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力。

回顧過去,歷朝歷代推動著中華民族進步直至今天的人民群眾之中,曾湧現出眾多極為優秀的政治家,並且不像人們既定印象所認為的那樣,說什麼“政治只是男人的天下”,其實在古代女性之中,亦不乏優秀乃至卓越的政治人才,誰能說女子不如男呢?那麼今天的民族文化就為你介紹,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排名按照朝代順序)。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秦宣太后——羋月

宣太后(?—前265年),羋(mǐ)姓,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為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秦宣太后死後葬於芷陽驪山。

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後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稷送回秦國。

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隨後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因此時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

重要成就:誘滅義渠
  義渠是東周時期活躍於涇水北部至河套地區的一支古代民族,長期與秦國發生戰爭。前331年,義渠國內發生內亂,秦惠文王派庶長操平定內亂。前327年,秦惠文王在義渠設縣,義渠王向秦國稱臣。前319年,秦國攻打義渠,奪取了鬱郅(今甘肅省慶陽市東)。

作為報復,次年義渠參與了公孫衍合縱楚、韓、趙、魏、燕的五國攻秦之戰。義渠趁秦軍主力與五國交戰之機,大敗秦軍於李帛(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前314年,秦惠文王再次派兵攻打義渠,攻取了徒涇(位於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境內)等二十五座城池,義渠國力大損,但仍保留一定實力。

秦昭襄王繼位時,義渠王前來朝賀,宣太后與義渠王私通,生下兩子。後秦昭襄王與宣太后日夜密謀攻滅義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入秦,殺之於甘泉宮。秦國趁機發兵攻滅義渠,在義渠的故地設立隴西、北地、上郡三郡。

軼事典故:始稱太后
  太后稱謂,始見於宣太后。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一》雲:“《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範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后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說。是太后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太后專權,也自宣太后始。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雲:“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長達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發展了國力,“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記·穰侯列傳》)。

後人評價秦宣太后,稱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稱“太后”的女人,也是她開啟了“垂簾聽政”的先河。原是楚國宗室,後陪嫁入秦國。她執政期間,秦國將變法繼續推進,秦國軍隊未逢敵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多,為秦朝大一統奠定基礎。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2張

西漢呂太后——呂雉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時仍然沿用。呂太后也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本來隨其父呂公住在碭郡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終興鎮潘莊),後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呂公和沛縣縣令關係極好,沛縣的官員為巴結上司,紛紛前去祝賀呂家喬遷之喜。其中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填上獻禮為“賀錢一萬”,其實根本就沒帶錢來。

呂后父親知道後,本是帶些怒氣出來把他趕走,一見卻大吃一驚,覺得劉邦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座。後來更不顧妻子抗議,將女兒呂雉嫁給了他。呂雉早年稱得上是賢惠的女人,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並且,劉邦在與呂雉結婚前,雖然沒有正式結婚,卻已經有了一個非婚生的兒子劉肥,而在劉邦發跡之前,呂雉對劉肥沒有任何苛刻之舉,這對一位丈夫長自己15歲的少婦來說,實屬不易。

早年的劉邦時常為了公務以及與朋友們周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蕩山下的沼澤地區。呂雉除獨立支撐家庭外,還不時長途跋涉,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後來呂雉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長公主。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但其家屬仍然在沛縣。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四月,漢軍乘項羽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之際,一舉攻下楚都彭城。而項羽率騎兵迅速回防,與漢軍戰於睢水,漢軍大敗,呂雉等一幫眾劉邦家為楚軍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漢四年)九月,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

誅戮功臣
  呂雉歸漢後成為漢決策集團重要人物,其性格剛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殺人立威。第一個被她選中的就是已被廢為淮陰侯並監視居住的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與蕭何用計殺掉了韓信,從而成功震懾了其他功臣。

執掌天下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對那些為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更於公元前195年(孝惠元年)十二月,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稱為“人彘”。

呂雉後竟然又叫劉盈來看,劉盈痛哭失聲,命人向呂雉說;“這種事不是人作得出來的。兒臣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認為母親如此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

公元前188年(孝惠七年)八月戊寅,劉盈憂鬱病逝,呂氏的權勢便從此開始。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為中國太后專政的第一人。

呂雉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在採取“無為而治”,鞏固西漢政權的同時,首先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並追封已故的兩個哥哥,以此作封立諸呂為王的開端,她先後分封了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身後紛爭
  公元前180年(高後八年)八月一日,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由於呂后在政時期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從而加劇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

呂太后沒有完成她的政治計劃就去世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驟然激化,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誅滅呂氏勢力後,大臣認為呂雉所立的後少帝和另外兩個劉盈庶子均不是劉盈親生,於是先廢后殺少帝劉弘,並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考慮的重點就是其母親,必不能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孃家,於是迎立當時封為代王的劉恆繼承帝位,是為漢文帝。

後世評價
  呂后執政期間,在政治方面,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來鼓勵農民從事生產;修改漢法,除挾書律;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在經濟方面繼續重農之國策,有步驟地放寬經商政策,並運用國家權力對貨幣經濟進行管理調控,對穩定幣值、平衡物價和促進商品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後世評價呂太后,其臨朝聽政超過15年,執政期間重用人才,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國家休養生息。公元前191年(孝惠四年),下令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司馬遷在《史記·呂后本紀》中對呂后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3張

西漢孝文竇皇后——竇漪房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言,雲竇後名猗房,約漢高祖初年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平民出身,是普通的農家女。漢惠帝時,竇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宮伺候呂太后,後被賜予代王劉恆。

劉恆即位後竇姬被立為皇后。景帝即位後尊其為皇太后。建元元年,漢武帝即位,尊其為太皇太后。竇太后與漢文帝劉恆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樑孝王劉武。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與漢文帝合葬霸陵。

漢高祖去世後,惠帝劉盈仁善,呂太后掌攬大權。這時,竇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後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並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

竇姬因為自己的家鄉清河郡離趙國較近,故而請求負責遣送的宦官務必將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趙國隊伍的名簿中。宦官臨了卻忘了此事,將竇姬安排到了去代國的隊伍中。名簿上奏之後,詔書應允。隊伍將要出發時,竇姬才得知此事,哭泣著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國,因有詔書的強制命令在,竇姬才不得不往。

代國國王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劉恆。受詔去代國的宮女,除了竇姬以外還有其餘四人。然而到達代國之後,代王劉恆唯獨寵幸竇姬。高後八年(前180年),呂雉去世。群臣擁護代王劉恆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

因文帝未立而王后先死,故而文帝即位之後一直沒有皇后。立太子畢後,三月,有司上書文帝請立皇后。薄太后藉此對文帝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於是,文帝立竇姬為皇后,並因此賞賜天下鰥寡孤獨貧窮困苦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九歲以下的孤兒布匹絹帛、糧食和肉類。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啟即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竇皇后偏愛幼子劉武,當時有讓長子劉啟死後立劉武為帝的打算,不過在竇嬰、袁盎等大臣的阻撓下未成,劉武因此記恨,殺死袁盎,得知此事的漢景帝因此和弟弟結怨。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漢景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竇太后因孫子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常常讓漢武帝有事請奏東宮,結果應漢武帝推行儒學,喜好黃老的竇太后就不高興了。

臣子趙綰及王臧上書漢武帝,求其不要將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太后知道後,竟暗中逼迫二人自殺,又免了竇嬰、田蚡這些外戚勢力代表的職位,武帝所推行的新政全部被推翻。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丁亥,竇太后崩。與漢文帝合葬霸陵。遺詔將自己東宮所有的金錢財富都賜予自己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4張

東漢鄧皇后——和熹皇后鄧綏

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

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綏駕崩,諡號“和熹”,與漢和帝合葬於慎陵。

鄧綏年幼時,志趣即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問居家事務。她媽媽常常批評她,說:“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聽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紅,晚上就誦讀經典,家人叫她為“諸生”。她父親鄧訓則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

永元七年(95年),鄧綏與諸家女子一同選入宮中。她身長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麗,出類拔萃,左右都很驚訝。永元八年(96年)冬,鄧綏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陰皇后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和帝深深地嘉許她的行為。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除,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漢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漢和帝說:“皇后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綏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到冬天,立鄧綏為皇后。

鄧綏再三推辭謙讓,最終登皇后位時,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綏入主中宮,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漢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漢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主幼國危”,“興滅國,繼絕世”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祕地養於人間,殤帝劉隆生下只百餘日,鄧綏迎立即皇帝位,尊鄧綏為太后,臨朝聽政。

鄧綏常以鬼神難於徵信,太多的祭祀沒有好處。於是詔令管事人罷去不合典禮的諸祠官。又詔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來所犯妖言巫惡,及馬、竇家屬所被禁錮永不得仕者,都免為平民。

後殤帝駕崩,鄧綏決定立安帝劉祜,仍臨朝聽政。因接連遭受和帝、殤帝去世,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康陵祕藏,諸喪葬工作,事事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永八年級年(108年)夏,京師旱災,鄧綏更是親自到洛陽官舍,審視記錄有否冤獄情況。

自鄧綏臨朝,有十年水旱之災,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太后每聽到老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給,親自減少或撤除,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平靜,年歲還得到豐收。

後世評價鄧皇后,指在其治理下,東漢國家經濟在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下仍能獲得復甦,社會漸漸安定。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

鄧皇后並且採納西域都護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幷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為穩定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5張

北魏馮太后——馮氏

馮太后(442—490年),名不詳,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獻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巨集(拓跋巨集)的祖母。馮太后是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馮太后出身於北燕皇族長樂馮氏,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後宮,充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太安二年(456年),冊封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北魏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其時政局動盪,馮太后臨朝聽政,定策誅殺了權臣乙渾,後依據北魏祖制歸政獻文帝;延興六年(476年),獻文帝暴崩,時人稱馮太后毒殺。馮太后二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尊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四十九,葬於永固陵,諡號文成文明皇后。

太和新制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六月,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下達了“班俸祿”詔書。規定在原來的戶調之外,每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鬥,作為發放百官俸祿的來源。

內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確定其俸祿的等次。俸祿確定之後,再貪贓滿一匹者,處死。此法的實施,對普通百姓雖有“一時之煩”,但終能得到“永逸之益”。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馮太后還派使者分巡各地,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

次年十月,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佈了“均田令”,從而開始在社會經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

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徵稅物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這一制度,使北魏落後的社會經濟結構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濟結構過渡,同時為經濟結構的靈活運轉補充了新鮮血液。均田令的頒佈實施標誌著北魏統治者開始轉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

這一制度歷經北齊、北周,到隋唐約三百年,不僅使北魏社會經濟得到發展,而且奠定了後來隋唐社會的經濟基礎。馮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對北魏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馮太后又主持對地方基層組織——宗主督護制進行改革,實施了“三長制”。這樣,北魏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地方基層組織,既便利清查蔭附戶口,又確定了課徵賦稅的統一準則,防止那些企圖逃避賦役者再鑽空子,從而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濟實力,增強了國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後世評價馮太后採取的這些重大改革措施,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過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為了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馮太后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讖緯之學,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這一點,又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6張

唐朝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名曌,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在位時,殺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權略,能用人,所以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開元四年(716年),改諡則天皇后。天寶八年(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7張

遼國蕭太后——“承天皇太后”蕭綽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

遼景宗繼位後,蕭綽獲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后,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后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遼軍勢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開封的門戶澶淵。但遼大將先鋒官南京統軍使蕭撻凜在前線察看地形督戰時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又孤軍深入,十分疲憊,加之後方宋軍襲擊其後路。蕭綽利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與宋朝談判,達成澶淵之盟。

1006年(統和二十四年),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1009年(統和二十七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葬乾陵。

力革弊政
  相傳蕭綽與韓德讓自幼有婚約,遼景宗去世後蕭綽任韓德讓總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此後在韓德讓的輔佐下,蕭綽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些改革不但將遼國從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向封建制轉化,而更改善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據《遼史·刑法志》記載,自蕭綽變革之後,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遼國內政呈現一片興旺的景象。

但因為蕭太后鐵腕的政治手段及爭議的殘殺政敵事件,歷史上對她的評價一直是兩極分化。元版《遼史》的評價很簡單:“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但在宋人的《契丹國志》中便有了人身攻擊,葉隆禮在《景宗蕭皇后傳》裡指責道:“(蕭後)好華儀而性無檢束。”又說:“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而在民間形象上,由於《楊家將》故事的深入人心,“蕭太后”三個字,幾乎成了蕭綽的專用名詞。在民間傳說中,她是“楊家將”的死敵,滿門忠烈盡數折於她手,形象往往被無限醜化。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8張

北宋真宗皇后——章獻明肅皇后劉娥

劉娥(968年1月28日—1033年4月30日),章獻明肅皇后,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據宋史上說,十五歲的劉娥與趙恆初會,進襄王府,但是趙恆與劉娥同為968年出生,於十七歲才被封為韓王,端拱元年(988)才被封為襄王,時年已二十。總之,趙恆當時尚未婚配,聽說蜀女才貌雙全,便讓隨從去暗暗物色一名。

劉娥當時已為銀匠龔美之妻,拋頭露面擊鼓掙錢,自有美名在外,為趙恆的隨從們所知,龔美得知是王府選姬,不願放棄,改稱是劉娥的表哥,讓劉娥入王府。劉娥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恆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

然而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看不起劉娥的出身,認為劉娥勾引趙恆上邪路,勸趙恆趕跑劉娥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娥出京。併為十七歲的趙恆賜婚,此時趙恆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

然而,趙恆雖迫於皇命把劉娥送出王府,卻不願離開劉娥,把劉娥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過了十五年。宋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娥偷偷來往了。

十二月丁亥,四十四歲的劉娥終於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后。身為皇后的劉娥,卻不像其他妃嬪只知爭寵,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離不開她。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娥。

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難以支援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裡的政務實際上都由皇后劉娥處置。後來,真宗更是病重,下詔:“此後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娥裁決政事的權力。

群臣不安起來,劉娥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乾興元年(1022)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禎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禎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娥處理政務。

劉娥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

劉娥也非常簡樸,當初身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娥,劉娥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雖然劉娥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娥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娥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而仁宗生母李氏,劉娥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後,劉娥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

劉娥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娥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劉娥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九月頒佈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劉娥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在劉娥實際執政期間,是宋朝政權從開國的第一第二代向建國的第三第四代轉換的關鍵時期,如何保證天下太平、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政府清廉和法令有效,是中心課題。劉娥緊緊地抓住了這個課題,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長期穩定發展的條件下,宋代中國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文學藝術有宋詞和國畫,科學技術有印刷術發明、新天文學和數學,工程技術有大型船舶製造業和火槍火炮,思想學術有集大成者的理學等,這些成就不但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9張

清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

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

後世評價孝莊文皇后,認為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康熙皇帝回憶孝莊皇后時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清史專家楊珍指出:孝莊是公認的明清之際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關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而且保護、培養了順治、康熙歷史名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於幕後,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孝莊皇后》中評價:皇太極把孝莊皇后看作一位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賢內助;順治帝福臨則把她看做惡毒殘忍,了無親情的仇人,而不是母親;在康熙的眼中,孝莊皇后又是一位慈愛穩重感情至深,又頗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對手看來,她卻是一位頗具心計,不可戰勝的出色的女政治家。歷代女子中,孝莊的賢德為後宮爭相效仿的物件,其才能卓越,又為正統所出,不被世人所斥。

誰說女子不如男 十大中國歷史女政治家 第10張

清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隨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葬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慈禧死後定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扞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但與此同時,在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相當殘忍,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並因此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閉。

TAG標籤:政治家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