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國畫大師傅抱石的畫作解讀,據詩立意

傅抱石,我國國畫大師,擅畫山水,,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下面,要介紹的是關於傅抱石先生的畫作解讀,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看看傅抱石先生據詩立意的繪畫方式,以及其取材的不同。

據詩立意,國畫大師傅抱石的畫作解讀

取材:
  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餘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於文學中尤鍾情於詩,歷代佳作無不熟稔,體現在他的畫中。

大致有三重點: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心儀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悲壯結局,因而自號“抱石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圖早已蜚聲遐邇。

另一個重點是石濤。先生青年時期編著《石濤上人年譜》,從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據精詳,故在藝術上受其影響也最深,且以石濤詩入畫,隨手拈來即成佳品。

作為重點中的重點,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還是唐詩。唐詩在創作的當時就深入民間,即至今日,歷朝士子必讀的《四書》幾乎塵封,但唐詩中的名篇卻依然孺子能背。

古代典籍中有關哲學、道德等內容能在一定條件下儲存,而政治、社會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詩的藝術魅力卻永葆青春。畫家取材唐詩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創作的唐人詩意畫卻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據詩立意:
  畫家運用古詩有兩種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湊古人的詩,譬如李白的《清平調》系借芍藥寫太真,而有人只畫花,卻把詩句全部抄上,其實畫面離主題甚遠。另一種是根據古人的詩立意,或從中汲取靈感,抓住其精神實質進行藝術再創造,無須題詩而詩意盎然。

抱石先生可稱後者之典範,他的古人詩意畫既有巨集景鉅製,又有小品點睛,雖在有些畫中題上詩句,但不佔重要位置,有的只寫題目,有時僅題款,可是讀者一目瞭然是哪首詩。臻此化境,絕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繪畫作品都是轉化為視覺形象的詩,他本身就具備詩人的氣質。

除了標明為詩意畫的以外,凡寫“胸中丘壑”或寫生作品,都是擷取大自然蘊蓄的詩意。描寫古人形象或其軼事,就是歌頌某一古人或吟詠某一場景的詩句。畫的語言即詩的語言,畫的意境即詩的意境。區別於一般所謂的“詩配畫”,而是詩即是畫,畫即是詩。

抱石先生對古人從深切理解達到思想感情的共鳴。筆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載”(劉勰《文心雕龍》語),屈原、李白、杜甫、石濤等古人,不僅是他研究的物件,還成了摯友。抱石先生以絕代天才與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筆下的人物不同於穿古裝的現代演員而是真正的古人。

典範: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與兩大幅《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後一幅題字作“下了襄陽便洛陽”,或許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筆誤),題材相同。巫峽煙雲,長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應手的景色。大幅氣勢雄渾,小幅咫尺千里。

在這幅冊頁中,筆勢飛動,重巒疊峰,若龍蛇騰舞,令人目不暇給。不論大幅小幅,都表現出舟楫在峽谷中順流而下,瞬息千里之勢,其精意就在一個“急”字,這正是杜工部當年聞家鄉收復,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