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珞巴族的建築風格與特色

珞巴族是我國的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長期居住於喜馬拉雅山脈周邊的山地和叢林中,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珞巴族很有特色的建築風格。有長屋、小棟房等等。一起來看下在珞巴族文化中它們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吧。

珞巴族的建築風格與特色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由於長期依附於山地生活,珞巴族的傳統建築、村落格局、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徵。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很早便被珞巴族的祖先所開拓並形成了獨特的珞巴文化。珞巴族的傳統村落景觀文化模式主要由景觀要素、陳設裝飾和形象符號組成。

1、集體居住的“一”字形長屋
  長屋是珞巴族家庭和社會形態的典型表現。長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數間或數十間不等,長的可達幾十米,一般長屋內住著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佔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個家族住在一幢長屋裡。典型的長屋可以分為三類:以崩尼族為代表的“南塔”、以巴達姆族為代表的“莫休普”和“雅勝”。
  “南塔”是一種竹木結構的幹欄式樓居建築分三層:第一層稱為“那貢”作堆放柴火和圈養豬、牛之用;第二層住人叫“郭基”;第三層即頂棚,供存放工具雜物。“莫休普”位於村寨中心,為男性青少年集體夜宿的公房,為保衛村寨之用,同時也是村內重大事項的議事所、大型的集體祭祀儀式和節慶活動場地。“雅勝”則是未婚女子的公房,分為長屋和方屋兩種,也是對青年女子進行集體管理獎懲之所。

2、小家庭式的小棟房
  在長屋存在的同時,還有供個體家庭居住的小棟房,分為幹欄式和地居式竹屋。幹欄式以博嘎爾部落的“烏石”為例,修建時先在底部豎圓木立柱,二層地板處和頂棚處架設橫樑,橫樑上鋪設木條,房頂搭建成人字形,多用木板、芭蕉葉苫蓋。牆壁、地板用篾席鋪搭,房屋底層堆放柴火作豬狗圈。二層住人,頂層堆放辣椒等雜物。門一般面向山坡開,門外有一陽臺,在陽臺靠門的兩端設有男女廁所。人口多的人家把居室隔作兩三間不等,每間均設火塘,由婚後的子女或奴隸分住,一般人家在靠近房子的入口處另建一耳房圈放牛羊,在房子的附近建倉庫堆放糧食。
  地居式住宅以蘇龍人“糾雜”的修建最為典型。其建築過程是:先在兩面山牆外各豎根立柱,中間較高那根做主樑,屋頂兩邊低的立柱架簷樑,主樑和簷樑之間搭加若干根木棍,上鋪芭蕉葉和茅草等用藤條拴牢呈“人”字形,四周用竹片或粗竹蓆搭棚,再捆上藤條構成牆體,室內鋪竹蓆或木塊,屋中心設火塘,火塘上方吊一個木架,供烤柴和烤肉之用。

3、墓葬穴冢
  珞巴族的喪葬制度中,以土葬為主,部分地區存在著石冢葬、崖葬和樹葬等安葬方式。主流的土葬方式以墨脫為例,先挖一個圓形豎坑,再挖橫穴。橫穴一般是用來墊放死者舊衣物,屍體向右躺,在橫穴口豎插一排木樁以擋土,然後填土壓實形成墓冢。

4、河渠道路的交通建設
  珞瑜地區山高谷深,江河阻隔與外界聯絡極為困難,對於長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從事狩獵和刀耕火種的珞巴族來說,他們的交通工具與設施是簡單而實用的。
  在村與村之間,人們修建了一條條羊腸小道。珞巴人修建道路有一個特點,即總要選擇最短的距離,即使翻越一座高山也不走路程遠的彎路。人們常常利用雨水衝擊形成的水溝或亂石嶙峋的河道,稍加修理即成行走的路。遇上莽叢砍伐開道;碰上陡坡,修築石階或搭架拱橋;途徑沼澤地或小溪流,砍倒大樹橫架其上;倘若遇到險峻陡峭的山崖絕壁,常用的方法是架設獨木橋。珞巴族的河上交通設施相對較發達,常見的橋樑有獨木橋、竹木橋、溜索橋和藤網橋。其中溜索橋和藤網橋是依當地實際特點而創,展示了珞巴族人們高超的架橋技藝。

5、地質地理及生物景觀
  珞巴族大部分人民均集聚於喜馬拉雅山脈周邊,其中以雅魯藏布大峽谷周邊的景觀最具價值。一是峽谷本身壯麗的姿彩,且由於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潮溼多雨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山林中多高落差的瀑布,主要分佈在背崩、多雄曲等一帶。秀麗的南迦巴瓦峰也位於這片土地,大峽谷地區多高山湖泊,皆是山水清秀景色宜人。大峽谷地區氣候溫溼,這裡有種類繁多的珍惜野生動植物物種,木耳、核桃等質量上乘極富營養。垂直分佈的物種資源是開發珞巴族旅遊的一大優勢。

你可能會喜歡:
  達斡爾族薩滿教傳統文化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撒拉族服飾特點有哪些
  你所不知道的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

TAG標籤:珞巴族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