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又命“捨命梆子腔”山東梆子都有哪些

說到戲劇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五大戲劇核心是以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為中心,但是還有一些地方的特色戲劇所不被人所知,那麼今天小編就是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地方特色戲劇山東梆子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又命“捨命梆子腔”山東梆子都有哪些

曹州梆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歷史上對山東梆子的稱呼。又名高調梆子,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調”.又因其激越高昂的特徵,群眾又稱“捨命梆子腔”.歷史上的曹州梆子與平調、萊蕪梆子以及蘇北、皖北的“沙河調”都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而與豫東的“祥符調”關係則更為密切。曹州梆子東行至濟寧、汶上又稱“下路調”或者“汶上梆子”,下路調是因它由西而東的流佈程式所確定的。

曹州梆子究竟源自何處,以及它的流變過程和生成年代是不少從業人員所關注的。長期以來戲曲藝術遭受歧視,為士大夫之族所不齒,地方誌中也很少記載,筆記雜著,為數寥寥。可以說,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在研究比較的過程中就要藉助有限的文字資料和參考老藝人的口述解說加以分析認識。

(1)清人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說:“院本之後,演而為曼綽(注:俗稱高腔,在京師者稱京腔),為絃索。……絃索流於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秦腔自唐、宋、元、明以來,音皆如此,後復加以絃索。至於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即本土所近者少變之,是秦聲與崑曲體固同也。”(此引文是說梆子戲起源於陝西、山西,即今所說“山陝梆子”,流傳到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受當地方言的影響而起了變化,形成了不同區域的梆子腔。)

(2)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秦腔明代已有……此調有山陝調、直隸調、山東調、河南調之分。”(此引文是說梆子戲的生成年代及其分屬。作為梆子腔系,山東與河南有明確的區分。)

(3)齊如山在《中國戲劇源自西北》一文中說:“……梆子腔……來源於陝西的秦腔,如山西省的蒲州梆子、代州梆子,河北省的梆子腔、老梆子,山東省的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省的大梆子戲等等,都是由秦腔演變來的。”

(4)範紫東在《法曲之源流》中說:“秦腔入河東,為蒲州梆子、東路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入北京為京梆子……越太行而入山東,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關而河南為豫西梆子、祥符調等,其流入南部者為四川梆子、雲貴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範紫東先生,陝西乾縣人,是秦腔作家和戲劇評論大家。

又命“捨命梆子腔”山東梆子都有哪些 第2張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載有條目。此引文重點介紹秦腔生成之後的四個方向的流傳途經。其中,“越太行而入山東”的梆子戲與“出潼關而河南”豫西調、祥符調,兩者不是一個出處。文中還清楚說明“河南梆子”(即豫東調)與“曹州梆子”是同源同流。並且是由曹州至河南商丘的流程。據此而講,所謂“山東梆子是從河南開封傳過來的”論斷,不可取矣。)

(5)歐陽予倩在《秦腔》中說:“陝西梆子分東路和西路……魏長生帶到北京的西路秦腔,可能是陝西的西路梆子,是起於甘肅的腔調……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的民間曲調結合成為山西梆子。”

(6)周貽白在《中國戲劇發展史綱要》中說:“陝西的秦腔,舊名亂彈……從清代康熙年間的‘秦優新聲’開始,直到清末的光緒年間,所謂山陝梆子,即從未斷其蹤跡。”他在《中國戲劇史長編》中還說:“梆子腔……其源雖或出於陝甘一帶的‘秦腔’、‘西秦腔'.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俱各有其本地梆子,似即《秦雲擷英小譜》所謂’即其本土所近者少變之。”

(7)祝肇年在《中國戲曲》中,說及流行於各地的梆子戲認為:“可能是在當地民間戲曲的基礎上,接受了秦腔、蒲州梆子的影響而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在清代,也許更早一些。”

(8)常靜之在《論梆子腔》中說:“可以認定梆子腔興起的地區是西起平涼、天水,東至陝州、蒲州,橫貫陝西關中的這樣一個範圍的地帶。”

以上是目前能夠蒐集到的清中期及近代以來人們對於各地梆子腔成因的看法,既有巨集觀的又有微觀的。即是說,梆子腔是黃河流域的地方戲,雖有多種,根源只有一個,都是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

【結束語】曹州梆子的唱腔優美動聽、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具有“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男腔以“二本嗓”為主,生行的發音較纖細,淨行的發音略帶“沙音”和“炸音”.女腔的各行當都採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