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淺談柳琴戲發展限制,“失寵”的柳琴戲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是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失寵”的柳琴戲?淺談柳琴戲發展限制。

“失寵”的柳琴戲?淺談柳琴戲發展限制

可能感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的傳承意義

應該承認的是,柳琴戲正慢慢“失寵”,劇團普遍面臨的問題是,負擔重,經濟狀況拮据,工資不能保證,人才流失、斷層現象嚴重;戲曲創作與演出市場嚴重脫節,演出場所裝置陳舊不堪。劇團也同樣面臨著生存的挑戰,柳琴戲面臨著傳承與保護的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日益活躍、發展、壯大。可總體上講,還處在一種保守封閉狀態,思想不解放,放不開手腳幹事,謹行慎為。雖然藝術資源潛力很大,但卻沒有很大作為,突出問題主要以下幾點:

1、裝置落後。由於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革、時尚文化的衝擊,況且原有的裝置陳舊、裝置簡陋,已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現代觀眾的要求,很難達到最好的演出效果。柳琴戲的觀眾主要是在農村,過去一個戲連演連滿幾個月的盛況經常看到,一個新戲能演十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不論城鄉,賣票演出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農民想看戲而看不到,劇團想演出又很難下得去,過去柳琴戲在農村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是送戲下鄉遇到困難,往往演一場換一個地方,不僅演出成本高、損耗大,而且“根據地”的農村觀眾也有日漸減少的趨勢,形成了“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的怪圈。這些都直接導致劇團的生存危機。

2、人才匱乏。由於眼下戲曲不景氣,藝術院校的戲曲專業取消,而且很多創作、表演人員紛紛轉行,人才凋零。在加上體制原因,受編制的限制,十幾年來只退不進,人才斷檔,青黃不接現象嚴重。老藝人相繼去世或退休,在世的也年事已高,不能登臺演出,很多有價值的傳統劇目沒有挖掘,許多精彩唱腔、唱法和表演藝術沒有完全繼承下來,瀕於失傳;隨著在職人員年齡的不斷增長,後繼乏人的局面日益嚴重。我們既缺乏叫得響、知名度高的尖子演員,同時也缺乏編、導、音、美等創作人才,更缺乏懂藝術、善經營的管理人才。每逢排演新劇目,就捉襟見肘。

3、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大部分藝術團體普遍存在的問題。市級藝術表演團體大部分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歷史欠賬多,包袱沉重,生存困難,已經影響到院團的良性發展。僅以臨沂市柳琴劇團為例,每年按工資的百分之七十撥款,每年十多萬的演出收入日常開支都難以維持,更不用說排演新劇目了,裝置器材難以更新,基礎設施差。這些都影響了劇團的發展。

4、缺乏創新。由於在分佈區域上有一定的侷限性,柳琴戲它既不像京劇、評劇在表演上程式化,有完整的板式體系,也不像黃梅戲、呂劇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中逐步完善演唱特點,板式尚不完善,聲腔還不夠豐富,缺乏固定的唱腔模式,正處在搖曳階段。因此,延緩了柳琴戲改革創新的程序,制約了劇團的發展。

TAG標籤:淺談 失寵 柳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