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周信芳的經典麒派唱段,周信芳代表作

大家口中相傳的周信芳老先生。是一名老生演員、導演、編劇、麒派藝術創始人。黨員。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誕生於江蘇清江浦。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周信芳的經典麒派唱段。

周信芳代表作,周信芳的經典麒派唱段

周信芳6歲隨父在杭州搭班,從陳長興練功學戲,7歲以七齡童藝名登臺演娃娃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起用麒麟童藝名,演老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到北京喜連成科班帶藝人科。青少年時期輾轉於煙臺、天津、東北等地等地演出,民國元年(1912年)返滬,先後在迎貴仙茶園、新新舞臺、丹桂第一臺等劇場演出,直至民國12年(1923年)。以後兩度赴北京演出,表演技藝得到北京同行的稱讚。

民國13年(1924年)回滬,先後在更新舞臺、大新舞臺、天蟾舞臺演出,排演連臺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對京劇藝術作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其中有些較好的段落,後來成為單獨演出的劇目,如《鴻門宴》、《鹿臺恨》、《反五關》、《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民國16年(1927年)參加南國社,與田漢等進步的文化人士及話劇界人士頗多交往。民國21年(1942年),組織移風社北上演出3年8個月後回南方。民國26年(1937年)又到天津演出,抗戰爆發由天津返上海積極投身各項救亡活動,負責上海京劇界的宣傳和動員工作。同年重組移風社在卡爾登大戲院連續演出4年,演出了《明末遺恨》、《香妃恨》、《徽欽二帝》、《文素臣)等。因《徽欽二帝》劇中抨擊了妥協苟安、投降賣國的漢奸,激勵了人們的抗日熱情,立即被勒令停演,周信芳不顧敵人的恐嚇,積極準備編演新戲《文天祥》、《史可法》,並在舞臺兩側掛出這兩場戲的大幅預告,雖未能演出,卻一直掛到劇社被迫解散。

民國32年(1943年)被選為上海伶界聯合會會長,支援京劇界進步組織藝友座談會的活動,並與地下組織有聯絡。民國33年(1944年)接辦黃金大戲院並任主任,抗戰勝利後,戲院曾為文藝界進步人士集會場所。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得識郭沫若、夏衍、於伶等,對革命形勢加深了了解。在黨領導下,先後參加了“反對藝員登記”、“抗捐抗稅”、“反內戰簽名”等愛國民主運動,並拒赴電臺演唱所謂“戡亂‘’節目。民國37年(1948年)初,家居研究戲劇理論和古典戲曲。

民國38年(1949年)初,響應上海地下組織的號召,表示堅決留在上海,不去臺灣。解放後應邀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同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一起應邀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0年9月,任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處長。1951年任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冬,參加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副總團長。1955年任上海京劇院院長。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演出,蘇聯文化部及所到各加盟共和國給予很高榮譽。

周信芳一生上演過600多出戲,在京劇演員中極為少見。代表劇目有《打漁殺家》、《打嚴嵩》、《四進士》、《投軍別窯》、《烏龍院》、《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清風亭》、《明末遺恨》、《義責王魁》、《海瑞上疏》等。他的表演藝術注意全方位地繼承傳統和創新,被公認為京劇海派代表人物。

他吸取了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夏氏兄弟、潘月樵、王鴻壽、沈韻秋、李春來、馮子和、劉永春、蘇廷奎等前輩的藝術特點,又曾與許多同輩名家合作,在交流與借鑑中融會貫通,獨創一格。嗓音雖帶沙聲但中氣足,唱腔接近口語,酣暢樸直、蒼勁渾厚;唸白韻味醇厚,飽滿有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被譽為是”化短為長‘’形成麒派唱腔的獨特風格;擅長做功,表演從人物內心出發調動唱、念、做、打全部手段予以充分展示,內外和諧真實生動,並善用髯口、服飾及道具等為塑造人物服務;在音樂作曲、鑼鼓經的運用以及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有革新和創造。以其鮮明的特色創造了京劇生行中的麒派藝術,被普遍認為在塑造人物性格表達感情上達到舞臺藝術的高乘境界。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藝術,而且是編、導全才。自編和與人合編的劇目不下120出,其編演的劇目不同程度地閃爍著時代的光輝。民國14年(1925年)首開京劇導演先河,學習與借鑑話劇導演手法運用到京劇中來。

從《漢劉邦》開始,他主演的劇目基本上由自己導演,如《華麗緣》、《封神榜》、《滿清三百年》、《亡蜀恨》,直到解放後主演的《義責王魁》、《澶淵之盟》等。一些傳統戲也經過他導演加工,不僅主要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能使劇目滿臺生輝,形成“一棵菜”。一些麒派代表劇目由他自己導演不斷修改而成為精品,體現出他編、導、演的全面發展和對藝術整體完美性的追求。

周信芳在戲劇美學思想上強調錶演藝術的統一性,重唱、念、做、打的有機綜合整體,提出“不要只顧了耍腔而忘了戲”。他強調審美教育作用,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戲劇是“現時代的宣傳利器。”要求演員通過加強自身審美修養,塑造真善美統一的人物形象來感染、教育觀眾。

新中國成立後,他帶頭進行戲曲改革,加工錘鍊一批麒派劇目,並領導劇院使一批傳統劇目煥發出光彩。他還親自率團到工廠、農村、部隊作巡迴演出和各種型別的演出,受到各界很高的讚譽。在劇院建設、培養青年、完善編導制和繁榮京劇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努力。

周信芳的學生早年有程毓章、高百歲、陳鶴峰、李如春、等,以後陸續收徒。新中國成立後又收沈金波、童祥苓、蕭潤增、霍鑫濤、逯興才、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琨、管韻華、曹藝斌、曹春柏、孫鵬麟、李師斌、張學海等人為弟子。其他劇種拜周信芳為師的有滬劇演員邵濱孫等。私淑麒藝的人不可勝數,如王春柏、小王桂卿、孫鵬志、陳筱穆、李桐森、陳鶴昆、趙麟童、張信忠等。劉奎童與周信芳合作多年,後為麒派教師,所授弟子馬少童、小麟童,及陳少雲等,均為麒派傳人,子少麟,亦為麒派傳人。

麒派藝術在早年已普及到江南(包括長江流域)、山東和關外,為南方地區影響最大的老生流派。後來影響越來越廣泛,已超越老生藝術本身,擴充套件到其他行當和劇種,如“麒派花旦”,“滬劇麒派老生”等,甚至話劇、電影演員如金山、趙丹等都學習麒派演技。

周信芳的著作有《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戲劇散論》,有關周信芳藝術的專著有《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以及藝術經驗記錄《周信芳舞臺藝術》。攝製戲曲影片有《琵琶記》(片斷)、《斬經堂》、《宋士傑》和《周信芳舞臺藝術》(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等。研究周信芳藝術的專著有《談麒派藝術》、《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及其續編等。

周信芳在十年革命初即遭受迫害,家屬亦受株連。他因長期受折磨於1975年3月8日含冤病逝。1978年平反昭雪。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單位曾於1955年及1961年先後聯合在京舉辦“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60年紀念”及“周信芳舞臺生活60年紀念”活動。文化部等單位又於1994年底1995年初舉行盛大的“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公認兩人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同時將周信芳骨灰遷葬上海萬國公墓名人墓園,立塑像供後人憑弔。

《打嚴嵩》忽聽萬歲宣一聲·周信芳
  [西皮流水]忽聽萬歲宣一聲,在午門來了我保國臣。那一日打從那大街行,偶遇著小小頑童放悲聲。我問那頑童啼哭為何故,他言說嚴嵩老賊殺他的舉家一滿門。勸頑童休流淚免悲聲,鄒老爺是你的報仇人。站立在金階用目來觀睜,上面坐的嘉靖有道君。兩旁空有文和武,缺少個擎天玉柱架海的津樑一根。那一旁坐的是嚴閣老,他本是我國中上欺天子下壓臣、謀朝篡位賣國的奸臣他名叫嚴嵩。我本當上殿奏一本,怎奈我官卑職小不能參大臣。罷罷罷,暫忍我的心頭恨,品級臺前臣見君。

《徐策跑城》忽聽家院報一信·周信芳
  [高撥子導板]忽聽得家院一聲稟,[垛板]老徐冊,我站城樓,我的耳又聾,我的眼又花,我的耳聾眼花開不見城下兒郎哪一個跪在城邊。我問你,家住哪府哪州並哪縣?哪一個村莊有你家門?你的爹姓甚?你的母姓甚?你們弟兄排行第幾名?說得清,道得明,放下吊橋開城門,放你進城,你若是說不清來道不明,要想開城萬不能,你報上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