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清代評彈四大家之咦俞秀山的個人簡歷

一個戲劇的中心文化,就應該靠著對著戲劇非常有感情,而且能夠表演到位的演員來傳承,讓她來詮釋給所有的觀眾欣賞,在蘇州評彈中,有這樣一個厲害的人物:俞秀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個人簡介和代表作品。

清代評彈四大家之咦俞秀山的個人簡歷

可能感興趣》》蘇州評彈用什麼樂器

他的唱調當時稱為俞調,與馬調(馬如飛)並稱蘇州彈詞兩大流派。清代黃協壎《淞南夢影錄》稱俞調“婉轉抑揚,如小兒女綠窗私語,喁喁可聽”。俞調還吸收了蘇灘、崑曲以及京劇的一些唱腔,經近代藝人蔣如庭、朱介生加以發展,使之長於人物內心的刻畫,更適宜表達悽清哀怨的深沉感情。其他一些流派唱調,如夏(荷生)調、徐(雲志)調、祁(蓮芳)調等,都是在俞調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俞調一作虞調,“虞”指虞山(今江蘇常熟)。可能是因為清末女彈詞多唱俞調,而女彈詞又以常熟人為多,而被稱為虞調。

字聲揚,江蘇蘇州人,藝術活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約1796-1821)。演唱書目有《玉蜻蜓》、《白蛇傳》、《倭袍》等,尤以《倭袍》最為著名,其唱腔自成一派,稱為“俞調”。對於“俞調”的形成,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俞調”又稱“虞調”,是流行於虞山(常熟)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調,常熟一帶女說書多唱此。一說為俞秀山吸收江南及受崑曲影響所創。

早期的“俞調”既有優美舒展的一面,又有樸素爽利的特點,因此,常有人用“俞調”來演唱《三國·單刀赴會》等氣勢磅礴,內容激越的開篇。

另一說,“俞調”的形成,曾受俞之胞姐影響。其姐善唱詞曲,中年喪夫,性情壓抑,常在晨花夕月之下,輕聲吟唱詩詞及小曲,曲隨情走,以洗滌心中之悶鬱。秀山以此為據,加以豐富提高,溶入書中,逐漸形成纏綿悱惻,婉約多姿的流派唱腔。“俞調”運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故音域寬廣,旋律變化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它和陳調和馬調並列為評彈早期三大流派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