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一言兩語說不完的京韻大鼓的特點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裡的京韻大鼓的特點,希望大家喜歡。

一言兩語說不完的京韻大鼓的特點

京韻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譽為“鼓界大王”的劉寶全,與劉寶全齊名的還有白雲鵬和張小軒(張筱軒),並形成劉派、白派、張派三大流派。劉寶全的學生白鳳鳴,早期師承劉寶全的唱法。其長兄白鳳巖曾任劉寶全的弦師,他根據白鳳鳴嗓音較寬、較低的特點,吸收借鑑了白雲鵬的演唱藝術,與白鳳鳴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共同創造了蒼涼悲壯“凡字腔”見長的“少白派”,並對後來天津“駱派”(駱玉笙)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絃、四胡等樂器,伴奏結合唱腔託腔保調嚴謹自如;並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的方言,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

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借鑑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並採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京韻大鼓有以下特點: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襯字及垛句。每篇唱詞約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為準,一個唱段大都一韻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緊慢板。京韻大鼓是唱說相互兼顧,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後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絃、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平腔適於敘事,高腔表現激昂的情緒,落腔則表現平緩輕鬆的情緒。

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也佔重要的位置。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為上下句的反覆,並且比較講究語氣韻味,與唱腔銜接自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絃與四胡,有時也有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京韻大鼓的伴奏音樂可分為“過板音樂”和“唱腔伴奏音樂”。
  (1)過板音樂:是單純的樂器音樂段落,用在唱段開頭和段落之音的“過板”句與句中音或樂逗之間“小過門”比小過門還小的叫“墊點”。

(2)唱腔伴奏,可隨腔伴奏,又可用“基本伴奏點”。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長,連結樂逗自由,對唱腔陪襯,此外還運用一些烘托氣氛,表現特定情節的伴奏段落,如“擊鼓罵曹”中的“夜深沉”曲牌。

【結束語】建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這些中、青年演員繼承傳統,大膽革新,使京韻大鼓藝術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