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閩南話和粵語的區別,兩大地方特色方言

說起閩南話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呢?有的人覺得閩南話和粵語是一樣的,記得有一次小編去北方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的是閩南話,邊上的朋友就說了一句我們哭笑不得的話,他說你們粵語真難懂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那麼是不是粵語和閩南話一樣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一下吧。

兩大地方特色方言:閩南話和粵語的區別

閩南語,起源於福建泉州。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在學術上以泉州話作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一,它還被錄製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2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外太空知音了。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

但這次數量很少,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

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新羅,漳平一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

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3、無輕脣音[v]、[f];4、有韻尾[-m]、[-p]、[-t]、[-k];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

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唐朝及後來時中原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彙、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兩大地方特色方言:閩南話和粵語的區別 第2張

粵語(粵語拼音:jyut6jyu5),粵語(Cantonese)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

在標準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在漢語北方話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專案。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在上古漢語中占主導地位的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

粵語有20個聲母:
  b[p]幫p[p?]滂f[f]敷m[m]明d[t]端t[t?]透n[n]南l[l]來z[ts]精c[ts]清s[s]心g[k]見k[k?]溪gw[k?]光kw[k??]規ng[?]牙h[h]好j[j]鹽w[w]魂[?]安(注:[]內為國際音標符號,左側為粵語拼音符號,右側為例字)

聲調
  粵語發音系統較複雜。粵語最多有22個聲母,94個韻母,非常接近《廣韻》。而粵語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九聲各自代表字有:詩(si1)史(si2)試(si3)時(si4)市(si5)事(si6)色(sik1)錫(sik3)食(sik)

實際上陰入、中入、陽入聲調的音高,與陰平、陰去、陽去是一樣的,不過是用-p、-t、-k韻尾的入聲字用以區分。由於聲調的定義,是包括抑揚性(即實際音高)和頓挫性。而入聲韻尾-p、-t、-k正是影響了其頓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的六個數字標示,我們仍然要說是有九個聲調,或者說有“九聲六調”,不能稱作只有六個聲調。

六個調值的代表字為:周(zau1)口(hau2)店(dim3)河(ho)姆(mou5)渡(dou6)把聲調形象化地繪成一個圖表,使人較容易想象出這六個聲調的分別。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廣州從清朝起已經出現外來語。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時期,香港粵語(港式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即“小賣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沙拉”在粵語中是“沙律”。

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漢語北方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第43任美國總統GeorgeWalkerBush在普通話中翻譯成“布什”,中華民國語文譯作“布希”,香港粵語則把他翻譯成圓脣的布殊。這些譯名常需用當地語言發音才與原音接近。

相較而言,對子音尾的音譯,普通話常後加母音譯出,因為沒有相應韻尾,而粵語則不時將尾子音叢合併,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車+立”:左車右立,讀作lip),將-ft簡化為-p。

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與內地交流更加頻繁,漸漸進入了普通話,例如“巴士”(bus)、“貼士”(tips)、“蛇gwe1”(Scare:驚嚇、恐懼,se4gwe1)等等。有時,這些詞被普通話吸收的時候發生失真,如粵語“搭的”(乘搭的士的簡稱)被普通話當作“打的”吸收。

其原因之一是普通話中不存在相應音節,如“搞掂”(gaau2dim3)變成“搞定”即因普通話無-m,而音節tindin不存在(歷史音變中排除,且後無來源)。

【結束語】差別非常大。粵語和閩南語的差異,跟粵語和普通話差異差不多。因為閩語和粵語屬於七大方言。粵語跟白話差別不大,閩南語幾乎就是福建話。既然是七大方言之一,那麼無論是粵語還是閩語,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使用,不僅中國還有外國,並且有些地方的人兩種方言都會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來不現實。

TAG標籤:方言 粵語 閩南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