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山東梨花大鼓,別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鼓不僅僅是戰場的衝鋒號角,也是民族的傳統樂器,鼓的種類有很多。山東梨花大鼓是北方大鼓的始祖,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本期山東文化,帶你來看看別具地方特色的山東梨花大鼓。

別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山東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歷史悠久。據考,梨花大鼓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就流行於河北南部農村,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其他省市。清末民初小說家劉鄂在《老殘遊記》中所寫的黑妞、白妞(即劉小玉姐妹)皆為馳名犁鏵大鼓演員。

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於民間,故多訴露民間疾苦和表現農家故事。它風格樸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傳統書目很多,其中尤以說為主、唱為輔的中長篇書見長。現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廂記》等。

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區獨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國曲壇上一支別具風采的鮮花,頗受群眾的歡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它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己有藝人演唱,清嘉慶年間,河北邢臺威縣的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風噪冀魯兩省。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采的鮮花,深受群眾歡迎。河北省擁有一批較有影響的梨花大鼓演員。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帶的魏金鳳、穆大愛、孫金梅等享有盛名。

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活躍於曲壇的孫金枝(藝名“大金枝”)是孫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詣深,表演風格樸實細膩,酣暢大方,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1958年,孫金枝參加全國第一次曲藝會演,幸福地受到周**的親切接見。粉碎“四人幫”之後,她演出的《廣場思親》又榮獲198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曲協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曲目獎。

TAG標籤:梨花大鼓 山東 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