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及其代表作,京韻大鼓名家有誰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制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絃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大鼓書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的“劉”、“白”、“張”三大流派。其中以劉寶全的藝術造詣最高,貢獻最大,時人稱其為“鼓界大王”,尊為一代宗師。繼三大流派之後,又有白鳳巖、白鳳鳴兄弟創造的“少白派”。

京韻大鼓重歌唱,專唱短篇曲目。劉寶全擅唱金戈鐵馬的“三國”故事,如《長阪坡》、《趙雲截江》、《草船借箭》等。白雲鵬則擅唱《紅樓夢》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寶玉娶親》等。京韻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節的曲目外,還演唱純抒情的寫景小段。如《醜末寅初》、《百山圖》等。

《醜末寅初》是京韻大鼓歷經幾代藝人傳唱不絕,膾炙人口的傳統唱段。作品以極簡練的筆觸,形象地描述了在醜末寅初這一時辰裡,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景況,猶如一幅生動古樸的畫卷。它的腔調流暢,節奏活潑,短句大腔搭配巧妙。從悠揚婉轉的唱腔中,使人們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

京韻大鼓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本世紀20年代以後,女演員良小樓、章翠鳳、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小嵐雲等如雨後春筍般登上了京韻舞臺,她們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從而使京韻大鼓更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和藝術家,除演唱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外,還新編及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光榮的航行》、《珠峰紅旗》、《急浪丹心》、《韓英見娘》、《白妞說書》等。同時,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有成就的如趙學義(白派)、楊鳳傑(劉派)、劉春愛(駱派)、鍾玉傑(劉派),他們已成為曲藝舞臺上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京韻大鼓演員。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第2張

“白派”京韻大鼓
  “白派”京韻大鼓是白雲鵬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創造的。白雲鵬(1874-1952),河北霸縣人。青年時期在農村廟會說唱大書,後拜史振林為師改唱木板大鼓,1910年以後改唱京韻大鼓。他演唱的特點是依字行腔,運用和緩、低迴的唱法,他基本不用高腔起唱,這是有別於劉寶全、張小軒之處。

“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定,特別善於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雖多,但唱腔卻不重複。如《黛玉焚稿》中的“她如今”、“我如今”的8個排比句。

閻秋霞深得白雲鵬的真傳,她演唱的《黛玉焚稿》頗有乃師之神韻。她根據女聲的條件,使唱腔更富有女性的嬌柔。“白派”再傳弟子趙學義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她演唱的《寶玉哭黛玉》中“哭靈”的“我許你”、“我羨你”、“我慕你”、“我愛你”等16個排比句,曲調起伏不大,唱來如泣如訴,委婉動聽。每每唱到此處時,不乏有聽者與之和唱,倍受當代聽眾的喜愛。推薦>>眉戶戲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第3張

駱玉笙與《劍閣聞鈴》
  駱玉笙,1914年生,藝名小彩舞,她9歲拜蘇煥亭為師學唱京劇老生,14歲在南京登臺清唱,17歲正式改唱京韻大鼓。1934年拜鼓王劉寶全的弦師韓永祿為師學唱劉派大鼓曲目。她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在“劉派”基礎上,又集“白派”、“少白派”之長,充分運用和發揮她那甜美的嗓音,寬廣的音域,尤其是帶有一種自然悅耳的顫音,創造形成了令人喜愛的“駱派”京韻大鼓。她長於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調”最為動人,被譽為“金嗓歌王”。《紅梅閣》是駱玉笙的代表作,她那哀婉曲折的行腔,時而深沉,時而激越,動人心絃。如:“都只為粉黛多情含冤死,就是薄命的佳人叫李慧娘。”唱腔上句是慷慨激越的高腔,下句則是迂迴婉轉的下行低腔,鮮明的旋律對比唱出了歌者對李慧娘誠摯的同情,引起聽眾的共鳴。猶以“粉黛多情”一句“嘎調”直上雲霄,撕人肺腑,幾經跌宕,再落入深沉有力的甩腔,成為流傳一時的佳唱。

《劍閣聞鈴》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抒情詩,是清代韓小窗所作。描寫唐玄宗避安史之亂,西行途中夜宿劍閣,在冷雨悽風伴隨叮咚作響的簷鈴聲中,思念慘死馬嵬坡的愛妃揚玉環,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這首名篇被大鼓藝人演唱了近一個世紀(先是山東大鼓藝人演唱),終以“駱派”京韻大鼓將它推向了頂峰。駱玉笙以韻味濃郁的歌喉唱出了唐明皇既悔且哀,對心上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加上配以新穎的鼓套,悅耳的絲絃伴奏,鼓箭輕敲慢擊,絃聲如泣如訴,使人如醉如痴。當唱到“莫不是弓鞋懶踏三更月……”一段時,感情真摯深沉,聽來令人迴腸蕩氣,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駱派”演唱風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駱玉笙演唱了多半個世紀的《劍閣聞鈴》,如今已成為一代絕唱。所錄製的唱片,銷售量超過了50萬張。為此,駱玉笙於1989年獲得了中國唱片公司頒發的“金唱片”大獎。推薦>>蘇州評彈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第4張

孫書筠與《大西廂》
  孫書筠,1922年生,北京人。自幼隨父學唱京劇老生,12歲拜王文祿為師學唱京韻大鼓。14歲時便在舞臺上初露鋒芒。她以“劉派”大鼓為基礎,兼取“白派”、“少白派”的唱腔風格,以颱風瀟灑,表演細膩而自成一家。她擅唱金戈鐵馬的故事,也精於演唱兒女情長的曲目。如她演唱的《大西廂》就是令人百聽不厭的佳曲。

《大西廂》的唱詞通俗、詼諧。緊緊抓住崔鶯鶯讓紅娘去請張君瑞這個簡單情節,運用風趣,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巧妙地發揮了誇張的說唱技巧,完成了對紅娘這個人物性格的塑造。孫書筠演唱的紅娘,既不同於崑曲《西廂記》“酬柬”中的紅娘,又不同於京劇《紅娘》中的紅娘,而是帶有濃郁民間氣質的紅娘,給人以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孫書筠演唱的《大西廂》,在唱腔上忠實於“劉派”風格,高亢、俏麗,垛句唱得清晰、輕捷。在表演上,她借鑑了戲曲的表演程式,如唱到“穿遊廊,過遊廊她不會兒到了西廂”一句時,用了一個象徵性花旦的上步,僅僅是點到而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孫書筠對京韻大鼓的藝術追求是執著的,她對“劉派”京韻的繼承不是拘於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並從女性演唱的特點出發,從而推動了京韻大鼓藝術的發展,被公認為“女聲大鼓”的典範。她將原只能在落子館裡演唱的《連環計》推上了大舞臺。《連環計》中有一段唱腔用的是京劇〔四平調〕,經過她的藝術加工,即不用更換伴奏樂器,而採用自然轉調進入的方法,使京韻與京劇唱腔二者的結合自然和諧,成為她數十年來的保留節目,並灌製了唱片。20世紀80年代以後,孫書筠曾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和香港地區,她說唱的《連環計》等給華人及外國朋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推薦>>梆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