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茂腔發源地是哪裡,茂腔文化了解

茂腔,山東地方戲劇劇種之一,被譽為“膠東之花”。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關於茂腔的發源地,看看它是發源於何地,關於其名稱的不同叫法是不是也和茂腔的發展有關係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茂腔文化了解,茂腔發源地是哪裡

茂腔發源地: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傳統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週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

茂腔大約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

茂腔歸屬於山東地方戲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傳統民間說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礎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劇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為聲腔系統。《辭海》藝術分冊載:“茂腔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在傳統民間小唱‘周姑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柳琴戲的音樂曲調和伴奏樂器而形成”,也稱為“本肘鼓”。“本肘鼓”又被稱為“哦哈吆”、“老拐調”,因其曲調而得名。

茂腔的發展歷史: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

 周姑子傳說:
  清代初期,有一週姓還俗尼姑,聰明伶俐,能文善唱,經常以傳統民間小調演唱人間不平,並將小調與流行於高密、諸城、安丘、臨沂等地的秧歌、花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聲腔廣為流傳,引起農民群眾特別是婦女的共鳴,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周姑子”調。此說曾得到研究者的承認,根據周貽白《中國戲曲論叢》記載,即認為“周姑子”是“肘鼓子”的訛傳。

TAG標籤:發源地 茂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