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秦腔的流傳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這近千年以來,不斷變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變成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對與秦腔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陝西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秦腔,是我國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大型劇種之一,因產生於秦隴大地,又以陝西關中話為基調,故名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愛的一個主要劇種。秦腔傳入什川,據考證約在公元18000年以後。當時由於社會處於重大變革時期,文化交流活動加快,人們頻繁往來於蘭州什川之間,耳濡目染,逐漸對秦腔藝術有了興趣,一些農村藝人、好家,以不滿足“小曲子”演唱,並在各“小曲子”自樂班的基礎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簡到繁、由摺子戲到全本戲演出的道路。

清代後期,秦腔在蘭州盛行起來。光緒元年(1875年),蘭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慶班”。名藝人張福慶組織眾多藝人在固定的戲臺上演戲。茶館酒肆常有清唱的藝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藝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組織秦腔藝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進了秦腔藝術的發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調吸引了許多聽眾變成戲迷。什川戲迷魏學品、魏貴喜、王元亭等數十人常去蘭州班社看戲學戲。什川城隍廟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間的戲臺,秦腔藝人常在臺上演戲,廣大農民常去看戲捧場。

上世紀三十年代,什川的幾十位秦腔藝人演戲水平提高。他們拆去舊戲臺,在原址建起一座兩層戲樓,上層是戲臺,結構精巧,高大寬敞。逢年過節和梨花會期間,本地秦腔藝人邀請水阜、中堡、西岔的藝人來同臺演出,盛況空前。每場觀眾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熱鬧非凡。那時演出的劇目都是傳統的歷史劇。

1940年,什川秦腔藝人組成兩個戲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學通、陶啟福、魏孔安、魏學禮、魏至願、魏本中、魏旭中、衛明新、衛明珍等人組成同樂社。魏貴喜、魏學品、魏至孝、魏學印、魏至貴、魏職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學成、魏周湖、魏學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車村居住,組成的社名上車社。兩社常唱對臺戲,梨花會時晝夜都唱,互相競爭,促進了秦腔藝術的快速發展。

舞臺演出
  1944年,同樂社應邀去榆中夏官營演唱五天,受到那裡觀眾的讚譽。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藝術的鼎盛時期。泥灣村的藝人焦元寶、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藝人馬稱科、魏從貴、馬稱舉等,常渡河來什川演戲。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藝人在新年春節和梨花會期間仍然演戲。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劇團,名藝人魏周存任團長,團員有40人,青年女演員中張治花水平較高。秦劇團平時組織團員在同一工地上幹活,休息時大家談論演藝,互相切磋,老藝人傳教青年演員。他們歷史劇和現代劇都演。常演的歷史劇有《鍘美案》、《轅門斬子》、《蘇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遊龜山》、《遊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孃教子》、《小姑賢》、《白玉樓》、《大升官》等,現代劇有《十年之家》、《樑秋燕》(眉戶劇)等。

1963年,什川公社書記寇永明重視秦腔等文藝事業,他安排木匠擴建戲樓兩側。自己在新臺上粉墨登場,與藝人們一起演戲。老藝人陶啟福從榆中秦劇團回到家鄉,把精湛的演藝獻給鄉親們。1965年,青年藝人魏萬英、魏至芳等演出現代劇《會計姑娘》、《奪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劇團演出《血淚仇》、《血淚湖》、《三世仇》等現代劇,並移植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為秦劇。主要演員有王家林、魏興吉、陸發安、劉永蘭、顏孔魯、衛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臺,把古式建築的戲臺拆毀了。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第2張

八十年代初,什川業餘秦腔藝人組成劇團,王家林任團長,演出的劇目以傳統歷史劇為主。每逢梨花盛開時,他們在梨園中搭臺演戲。繁花似錦,鶯歌燕舞,戲臺上的精彩演出和美妙音樂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無數本地群眾和外地遊客來欣賞。泥灣村的業餘秦腔藝人在魏萬德、魏懷旺的組織下經常登臺演傳統歷史劇,突出的演員有火彩英、魏懷堂、魏萬俊、魏正花、魏勝邦等。

九十年代,什川業餘秦劇團不僅在本地經常演戲,還幾次應邀上縣城演戲,獲得好評。老票友寧月生在1996年發出振興什川秦腔的倡議,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原皋蘭秦劇團藝人蘇義巨集,寧文延回到家鄉,給業餘秦劇團指導並伴奏。

梨園秦腔表演
  新世紀以來,什川各村都增加了秦劇愛好者,在農閒時向藝人學戲。業餘秦劇團內演藝水平較高的有:魏公德、魏周祥、魏周秀、陶世梅、賈福蘋、魏周義、魏孔明、陶玉花、楊重梅、魏永寬、魏世榮、丁豔蘭等。伴奏藝人有魏至國、周立紅、陸發林、陶啟正、寧興勇、魏太中、魏興林(長坡村)、魏興林(南莊村)、唐克勤、魏永才、高士學、魏周興等。這些人大多是中年人。春節和梨花會集中演幾場,平時在老齡協會、茶園和農家院中清唱,不斷提高演藝水平。

2009年10月,在什川鎮政府的關懷和支援下,新建什川文化站,建成130平方米戲臺一座,併成立了什川秦腔協會,魏周秀任會長,陶啟正、寧興勇任副會長,會員58名。在協會領導下,2010年春節和五·一節都演了幾場戲,受到本地和外來觀眾的熱烈讚揚。什川秦腔協會將對保護秦腔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促進秦腔藝術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源遠流長的秦腔藝術在什川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發展了一個世紀,它傳播了忠孝節義和真善美,貶斥了奸邪腐敗和假醜惡,對鄉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廣大群眾始終對秦腔喜聞樂見。什川秦腔藝人有優良的傳統,就是甘於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放前,藝人們捐資建戲樓,捐資聘請導演,捐資購買戲裝、樂器和道具,並且一直是義務演出,只要鄉親們愛看戲他們就滿足了。解放以後,藝人們繼承發揚前輩的優良傳統,直到現在,什川的秦腔事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必將進一步繁榮!

TAG標籤:源遠流長 陝西 秦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