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秦腔的歷史有多久,秦腔和京劇區別

秦腔與京劇都是我國;古老的戲劇,同樣都有臉譜(秦腔臉譜與京劇臉譜。)它們也都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俗話說“一方水土樣一方人”地域上的差異也造成了文化上的差異,那麼秦腔與京劇的區別在哪裡呢?本期的秦腔戲曲帶你瞭解。

秦腔和京劇區別,秦腔的歷史有多久

同源異流的秦腔與京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川地貌不同,則風物人情迥異。大抵北人豪放而南人精細。秦腔與京劇之所以能流傳到現在,跟它們內在的文化蘊涵有著深刻的關係。秦腔更多的是一種大喜大悲,痛快淋漓的悲劇精神,一種求“過”的思想;而京劇雖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漢諸劇的基礎上,卻被封為清政府的“內廷供奉”,所以它是《雅》是《頌》,是貴人們雅化後的東西。
  看上去,秦腔與京劇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包括程硯秋先生在內的很多研究聲腔藝術的權威人士,卻提出了秦腔與京劇同源異流的觀點。在我看來,在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的潮流中,這種對秦腔和京劇源流的追溯和對它們藝術特色的比較,是尤其有意義的。

一、秦腔與京劇的歷史源流
  秦腔產自大西北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莽莽蒼蒼,東有黃河之九曲迴腸,西嶽華山雄奇峻險。“長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漢唐競風流”,一部漫漫中華文明史,大半都發生在這塊土地上。史書裡邊記載關中“民質直而尚義”,“長安險絕之士,民多剛強”“大抵誇尚氣勢,多遊俠輕薄之風,甚者好鬥輕死”“關陝之地,風氣剛勁,俗尚武節”。孕育於這樣一種環境裡的秦腔,自然是高亢激越,粗獷豪壯的,而且善演歷史劇。

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秦腔資料是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傳奇劇本《缽中蓮》,裡邊已經出現[西秦腔二犯]的曲子,曲詞結構為七言句式,上下對句,已經合乎後世的板式變化規範。到了清代,秦腔見於文獻資料的情況就多了起來,如李調元《劇話》:“俗傳錢氏綴白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稱為‘梆子腔’,蜀謂之‘亂彈’。”由此可見,秦腔至少在明代已經比較成熟了,到了清代便昌盛起來。

京劇的歷史就短得多。乾隆十五年,借弘曆帝慶壽之機,江南的地方戲徽班進京。到嘉慶、道光年間,徽班已控制了北京的舞臺,致使先前紅火異常的秦腔也衰落了下來,許多秦腔演員因之失業。而徽班乃聘其入班,就形成了“徽秦合流”,從而奠定了京劇形成的基礎。

而京劇的真正成形則要等到另一家“弟兄”的入夥才告完成,那就是漢調。它是流行於湖北漢水一帶的地方戲種,吸收了來自安徽的二簧和來自陝西的秦腔(在漢調中演變為“西皮”)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安徽、湖北地方相鄰,在入京之前即已有頻繁往來,因此近似之處頗多。
  而此前的徽秦合流,已為漢班加入徽班同臺表演奠定了基礎(因為漢調的西皮實即秦腔變來,二簧則與徽戲的二簧有著密切的聯絡),因而“徽漢合流”也就水到渠成。唯其如此,京劇才最終形成。


秦腔和京劇區別,秦腔的歷史有多久 第2張

二、秦腔與京劇的唱腔
  京劇與秦腔同是板腔體劇種。而秦腔屬於梆子腔,京劇屬於皮黃腔。最早開創並使用板式變化體結構的便是秦腔。

它的特點是:曲詞結構為齊言體(常見的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式),這種形式起源於說唱文學。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秦腔唱詞是萬曆四十八年的傳奇劇本《缽中蓮》,裡面已經出現“西秦腔二犯”的曲調,其唱詞為“雪上加霜見一斑,重圓鏡碎料難難。順風追趕無耽擱,不斬樓蘭終不還。”可見其結構為七言句式,上下對句。
  秦腔的板式是以“二六板”為核心唱板,再由原板衍生出節奏變化各異的六大板式:箭板、慢板、二六、二導板、代板、滾板。秦腔六大板式除滾板外都分為花音苦音兩大類,二者在唱腔結構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主音有區別。花音比較歡快,苦音比較悲傷。

京劇唱腔則分西皮和二黃兩種。西皮音調歡快,二黃音調深沉。他們和秦腔的花音苦音的區別不同,西皮二黃各有反調,反西皮、反二黃的音調比較悲傷。京劇的西皮二黃也各有各種板式,如導板、回龍、慢板、原板、二六、搖板、快板、散板等。此外,京劇音樂中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吹腔。

秦腔音樂還有一個重要特點——與其他地方戲曲一樣,使用“十三轍”,但偏重使用“言前,中東,人辰,江陽”等轍口,顯然都是比較重,響,亮的音韻。

秦腔中的拖腔有必須歸入“an”韻的要求,不論拖腔前的那個字歸屬何韻,一律轉入“an”進行拖腔。如《五典坡》王允唱“罵一聲”由“eng”韻轉入“an”。
  王寶釧唱“老爹爹莫要”由“ao”韻轉為“an”,“有幾輩”“ei”轉為“an”,再如《三滴血》中男讀女織那段姐姐唱“兄弟呀”句加了個墊字“呀”再轉入“an”拖腔,“姐姐呀”句也是同樣轉入an“拖,”母親“句由”in“韻轉入”an“韻。秦腔唱腔中的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大概由於”安“韻比較高揚響亮,發音部位沒什麼阻擋,容易拖唱,聽來飽滿酣暢。

秦腔的音樂給人的總體感覺就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而京劇就大不同了。京劇的音樂就是一盤大雜燴。雖然是雜燴,但由於用得好,運得妙,水乳交融,所以它仍是京劇,而不是各種曲調的無序混雜。它廣泛吸收了各大劇種的精粹,而又能化為己用。

京劇的曲調最主要的就是西皮跟二黃。清人李調元《漢口竹枝詞》這樣描寫到:”曲中反調最淒涼,急是西皮緩二黃。“可知二者”性格“是不同的。這不同是由先天出身各異造成的。

總論
  秦腔的特色在於它的痛快淋漓,在於它的悲壯樸實,在於它的粗獷豪放,它展現的是秦人、秦地的精魂,它是詩經中的秦風,是大秦之聲,是漢唐雄風,是“關西大漢手執銅琶高歌大江東去”的遺響。那一聲撕心裂肺,那一吼聲震屋瓦,展現的是大西北的雄壯、孤寂、蒼涼,展示的是生活在這快土地上的人民的苦難艱辛與滄桑。“長安自古帝王都”轉瞬間可又何不是“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正因為如此,才有大苦大悲的秦腔的,才有說不盡的盛衰興廢,才有演不完的忠奸善惡,唱步完的悲歡離合。

而京劇,它雖然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漢諸劇的基礎上,但由於一度被清廷加以雅化京化,成為宮廷御用的宴樂,當然,這樣也並非全然不好,它使京劇更加規範嚴謹,成為一套體系化程式化的的藝術,使之更加華美豐富完善。當然如果京劇日益雅化,淪為政治包養的東西,就會脫離社會大眾。隨著社會的發展,戲曲也要與時俱進,才不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結束語】陝西與北京,一個西方,一個東方,其文化差異不可謂不大。秦腔與京劇,二者都自成一派,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精華所在。而二者雖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依舊沒有湮沒住他們的光輝。

TAG標籤:秦腔 歷史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