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四工調,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

四工腔是越劇的一種唱腔,演員們在演唱的過程中,總會形成自己獨有的唱腔風格。而四工腔也是一樣的道理。四工腔初期是很簡單的一種唱法,經過了一系列的變化與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唱腔特色。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瞭解四工腔。

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四工調

四工調是越劇唱腔的基本曲調之一。它是女子越劇發展初期形成的一種越劇老調。四工調是在男班“絲絃正調”基礎上建立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旋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所以,《碧玉簪》、《盤夫索夫》等許多越劇老戲,都比較多的採用四工調。

創立
  四工調有顯示唱腔特色的“疊句”、“轉句”和“合句”等腔句。“疊句”可用於敘述性唱詞;“轉句”則旋律、節奏、字位比一般腔句寬鬆舒展;“合句”起到當時唱“路頭戲”時唱腔告一段落,示意同臺演員接唱的作用,故亦稱“摜調”腔句。

四工調繼承了男班“絲絃正調”的大部分板式,並發展了部分新板式。新創的“中板散唱”,打破了四工調唱句四平八穩、句式方正、節奏平直、較難表現深沉、激情、憤慨之情緒的格局。“中板散唱”有整句、半句散唱的,不同於散板和囂板。

“哭調”創立於男班時期,但到了四工調為主腔的女班時期,“哭調”是表現傷感的唯一板腔,發展較快。其旋律較流暢,結構也較嚴謹,有包含著“起承轉合”四個腔節的“雙哭頭”,又有三個、二個腔節的“單哭頭”,還有落調哭腔、連哭帶唱等多種形式。

四工調為主腔期間,除新創板腔外,對中板、快中板、慢中板、快板、起調、落調、倒板、十字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四工調的反調“六字調”的探索實踐,有一定歷史影響,解決了四工調缺少表現傷感情緒板腔的缺陷。“六字調”唱腔比[四工調]低四度,低沉壓抑,以表現哀傷情感見長。但到20世紀40年代被新產生的弦下調唱腔所替代。直到50年代“六字調”再度創新,別具一格。

四工調時期的樂隊人員已發展為五人:鼓板、嗩吶兼二胡、板胡、三絃兼小鑼、斗子兼大鑼,文武場用京劇、紹劇的曲牌和鑼鼓,樂隊伴奏時運用無固定樂譜的跟唱伴奏,樂師即興演奏,以支聲復調的伴奏手法託保襯墊。

四工調——意義
  施銀花和樂師創造的“四工調”是越劇音樂史上的新發展,是女子越劇音樂的里程碑。為女子越劇提高演出質量,發揮女演員演唱特長,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從而為女子越劇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工調——特色
  四工調是在男班“絲絃正調”基礎上建立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旋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

四工調有顯示唱腔特色的“疊句”、“轉句”和“合句”等腔句。“疊句”可用於敘述性唱詞;“轉句”則旋律、節奏、字位比一般腔句寬鬆舒展;“合句”起到當時唱“路頭戲”時唱腔告一段落,示意同臺演員接唱的作用,故亦稱“摜調”腔句。

四工調繼承了男班“絲絃正調”的大部分板式,並發展了部分新板式。新創的“中板散唱”,打破了四工調唱句四平八穩、句式方正、節奏平直、較難表現深沉、激情、憤慨之情緒的格局。“中板散唱”有整句、半句散唱的,不同於散板和囂板。

“哭調”創立於男班時期,但到了四工調為主腔的女班時期,“哭調”是表現傷感的唯一板腔,發展較快。其旋律較流暢,結構也較嚴謹,有包含著“起承轉合”四個腔節的“雙哭頭”,又有三個、二個腔節的“單哭頭”,還有落調哭腔、連哭帶唱等多種形式。

四工調為主腔期間,除新創板腔外,對中板、快中板、慢中板、快板、起調、落調、倒板、十字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四工調的反調“六字調”的探索實踐,有一定歷史影響,解決了四工調缺少表現傷感情緒板腔的缺陷。“六字調”唱腔比[四工調]低四度,低沉壓抑,以表現哀傷情感見長。但到20世紀40年代被新產生的弦下調唱腔所替代。直到50年代“六字調”再度創新,別具一格。

四工調時期的樂隊人員已發展為五人:鼓板、嗩吶兼二胡、板胡、三絃兼小鑼、斗子兼大鑼,文武場用京劇、紹劇的曲牌和鑼鼓,樂隊伴奏時運用無固定樂譜的跟唱伴奏,樂師即興演奏,以支聲復調的伴奏手法託保襯墊。

【結束語】如今四工腔也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唱腔風格,也是越劇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基本板腔基調。
  任何一件物品的流傳,總會經過大大小小變化,有的變得更好,流傳得就越廣,有的逐漸被時代所放棄,就漸漸的沒落。這就是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