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駱玉笙簡介,“駱派”京韻大鼓創始人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大鼓書文化裡的“駱派”京韻大鼓創始人,希望大家喜歡。

“駱派”京韻大鼓創始人:駱玉笙簡介

駱玉笙(1914.8.31—2002.5.5),藝名小彩舞,她在70餘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採眾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

其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醜末寅初》、《紅梅閣》、《子期聽琴》、《和氏璧》及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後生》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長、天津市文聯副會長。

駱玉笙從小就跟著養父母漂泊於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從4歲起她就開始配合養父演出雜耍。常常是駱彩武在變魔術的時候,把駱玉笙變出來,讓她給圍觀的人唱上一段二黃。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正是需要關心與呵護的時候,而駱玉笙卻已經在為衣食奔波了,有了傷心的事沒法對別人說,有了高興的事還是沒人聽,她只好用唱戲來寄託自己的喜怒哀樂。後來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總是無限感慨地說:“哎,我是唱著長大的。”

艱難的生活摔打出駱玉笙堅強的個性,奠定了她走向藝術高峰的基石。在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廟,漢口的大舞臺,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跡。1931年,在養父死後,17歲的駱玉笙正式演唱京韻大鼓,自17歲改唱京韻大鼓,1934年拜韓永祿為師,學劉(寶全)派大鼓曲目。

由於文革期間她沒有放棄對曲藝事業的追求,堅持練功,使得花甲之年重登舞臺的駱玉笙仍然保持著自己充沛的舞臺活力,1980年,津門曲薈時隔18年後再度拉開帷幕,這是一次天津曲藝界的盛會,名家雲集,在次演出活動中,她演唱了《子期聽琴》、《祭晴雯》等曲目,此後,歷屆津門曲薈也都能看到駱玉笙登場。

“駱派”京韻大鼓創始人:駱玉笙簡介 第2張

1982年參加了京津兩地曲藝界紀念鼓王劉寶全先生逝世40週年的京韻大鼓專場,與孫書筠、閻秋霞等名家聯袂登臺,演唱了經典的曲目《紅梅閣》、《和氏璧》。1984年她參加了電影《北京故事》的錄製,在電影中的現場演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見左圖)。同年,攜弟子成功舉辦了一次“駱派京韻大鼓專場”,自此,駱派的影響力日漸盛大。

1985年,電視劇《四世同堂》攝製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請駱玉笙為其錄製片頭曲《重整河山待後生》,一經播出,大獲成功,從此駱玉笙的名字響徹華夏大地,此時,駱玉笙已經年過古稀。

她演唱的《劍閣聞鈴》,那低迴婉轉的腔調,如泣如訴,使人如醉如痴似的,當唱到“我的妃子呀……”,那份真摯深厚之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令人迴腸蕩氣。濃郁的抒情色彩使《劍閣聞鈴》明顯地不同於其他流派,當之無愧的成為了駱派最著名的唱段。

在駱玉笙之前的京韻大鼓,特別是劉派的曲目,大多以敷演故事為主,而《劍閣聞鈴》卻以抒情為主,用哀婉淒涼的曲調,極力渲染秋風秋雨中行宮的蕭條寂寞,駱玉笙基於對唱詞的反覆品味,運用嫻熟的演唱技巧,細膩勾畫出唐明皇撫今追昔,悔、愧、怨、恨交織的複雜心情。使人聽後如飲醇醪,不覺醉入其中,堪稱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這段節目她自40年代起演唱,50年始終不衰,並以此獲得金唱片獎。駱玉笙也是一位優秀的曲藝改革家,她與她的弦師共同研究,在少白派的《擊鼓罵曹》的基礎上改單鍵擊書鼓為雙鍵擊花盆鼓,可看性大大提升,後來成為了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結束語】駱玉笙她在70餘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採眾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