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京韻大鼓的歷史發展及其發展現狀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是中國北方說唱音樂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同時在全國的說唱音樂曲種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本期的大鼓書就來與大家聊聊京韻大鼓的歷史發展及其發展現狀。

京韻大鼓的歷史發展及其發展現狀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 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制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絃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的“劉”、“白”、“張”三大流派。其中以劉寶全的藝術造詣最高,貢獻最大,時人稱其為“鼓界大王”,尊為一代宗師。繼三大流派之後,又有白鳳巖、白鳳鳴兄弟創造的“少白派”。

京韻大鼓重歌唱,專唱短篇曲目。劉寶全擅唱金戈鐵馬的“三國”故事,如《長阪坡》、《趙雲截江》、《草船借箭》等。白雲鵬則擅唱《紅樓夢》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寶玉娶親》等。京韻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節的曲目外,還演唱純抒情的寫景小段。如《醜末寅初》、《百山圖》等。

《醜末寅初》是京韻大鼓歷經幾代藝人傳唱不絕,膾炙人口的傳統唱段。作品以極簡練的筆觸,形象地描述了在醜末寅初這一時辰裡,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景況,猶如一幅生動古樸的畫卷。它的腔調流暢,節奏活潑,短句大腔搭配巧妙。從悠揚婉轉的唱腔中,使人們得到充分的藝術享受。

京韻大鼓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本世紀20年代以後,女演員良小樓、章翠鳳、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小嵐雲等如雨後春筍般登上了京韻舞臺,她們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從而使京韻大鼓更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和藝術家,除演唱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外,還新編及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光榮的航行》、《珠峰紅旗》、《急浪丹心》、《韓英見娘》、《白妞說書》等。同時,還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有成就的如趙學義(白派)、楊鳳傑(劉派)、劉春愛(駱派)、鍾玉傑(劉派),他們已成為曲藝舞臺上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京韻大鼓演員。

TAG標籤:歷史 京韻大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