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馬三立單口相聲段子賞,馬三立的相聲特點

馬三立老先生對相聲界做了很大很大的突出貢獻,他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可謂是全面。馬三立相聲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為颱風親切、口風隨和、題材平常、語言平實、結構簡單卻雋永幽默。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介紹馬三立。

馬三立的相聲特點,馬三立單口相聲段子賞

馬三立先生在相聲史上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全面繼承。如果說侯寶林先生的主要貢獻是在相聲革新方面的多項突破和發展,馬三立的突出成就則來自於他對相聲藝術傳統精神的全面把握與深刻繼承。

他早年表演的傳統相聲,主要是最見演員功力的“貫口”與“文哏”段子,如《誇住宅》、《地理圖》、《吃元宵》、《文章會》等等。其表演“活兒寬、路子正,哪段兒都有新東西”。中年之後,在表演對口相聲的同時,馬先生也擅演單口相聲,並且常能使所演節目給觀眾帶來“餘音繞樑”的美感。當時樂了還不算,“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還會樂”,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藝術膾炙人口、雋永流芳。在藝術趣味上,他在舞臺表演上的“口風”追求現場運用,他曾說:“我不喜歡拿好架勢才出場,也不喜歡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聲、怪氣、怪相找噱頭。我要用語言和形體動作把觀眾引入我為他們提供的特定環境,使觀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我用‘包袱’把觀眾逗樂,又要使觀眾在感覺上並不以為我是有意識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詩句所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正是馬三立在相聲表演藝術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與追求。

眾所周知,馬三立相聲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為颱風親切、口風隨和、題材平常、語言平實、結構簡單卻雋永幽默。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樸素,說表的語言比較粘連甚至顯得有些零碎和嗦,個別節目在輕聲絮語的說表中,不時還會出現口頭表述所常有的語病,可聽著卻使人感覺如聊家常、如遇故知,親切隨便中會突然迸發出機趣與幽默。他的相聲表演風格是自然散淡的,猶如傳統的太極推手,“包袱”輕易不會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鈞、一語中的,使人久難忘懷。

其代表性節目如《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白事會》、《賣掛票》、《黃鶴樓》、《開粥廠》、《買猴兒》、《似曾相識的人》、《10點鐘開始》、《家傳祕方》、《學說瞎話》、《逗你玩》等等,無不從各個側面體現著他的表演風格。馬三立的相聲,從文學指令碼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來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情節和人物於是成為馬三立相聲文學的兩大支柱。“我”這個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又使得表現的內容更細膩、更可信,也更具藝術上的感染力與諷刺審美的便利與張力。

馬三立的相聲說表因著第一人稱敘事方式的具體與延展,而在思維上屬於歸納式的昇華與浸染。從而導引出它們各自不同的審美姿態: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是“自嘲”式的;在藝術的展示手法上,馬老體現著“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深刻;在思想展示的型別上,他通俗而質樸;在風格的價值迴歸上,馬老以相聲藝術的傳統精神演繹著無處不在的平民心態與生活風情,長於寫實。

天津的文化氛圍和長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藝術淵源,使得馬三立不僅基本功紮實,傳統藝術的修養深厚,而且極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瞭解天津觀眾的欣賞習慣,所以,他的藝術被視為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樸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藝術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風味濃郁的“津門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