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對我們有什麼啟示,佛學六度是什麼

佛學六度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指的是覺悟的眾生。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在這六度中,佛學以其佛理來讓我們認識到菩薩對我們生活的積極作用。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佛學入門中瞭解佛學六度。

佛學六度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覺悟的眾生有三種:
  一者、羅漢--自己覺悟;
  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
  三者、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眾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佛學六度具體內容:
  1、佈施
  a、財施:以錢財施捨給貧窮疾病者,或資助慈善團體。一切身外物稱為外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b、無畏施:我們令眾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菩薩行無畏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佈施給眾生,故無畏施也稱為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一種無畏施。
  c、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盤,稱為法施。

2、持戒
  戒律可分為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a、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b、攝善法戒:菩薩行者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有六度萬行,稱為菩薩學處。
  c、饒益有情戒: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瞋心後,就不想利益眾生,他應戒掉此噁心,生起利益眾生之心,稱為饒益有情戒。

3、忍辱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為三種:
  a、生忍(耐怨害忍):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b、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飢、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c、無生法忍(諦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諦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可。比如有人講一些佛法,我們聽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理,稱為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受嗎?慢慢觀察,瞭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佛學六度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第2張

4、精進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就是精進;佛法中的精進是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

a、披甲精進:於所修的善行不退。
  b、攝善法精進: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稱為攝善法精進。
  c、饒益有情精進:努力給予眾生種種利樂,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精進不懈怠。

5、禪定
  菩薩要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而自己卻心亂如麻,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沒有定力的人比較容易生起煩惱,如何利益眾生呢?故菩薩行者一定要修禪定。

禪定可分為三種:
  a、安住靜慮:禪定古印度文稱為禪那,意思既是靜靜的思維修行,也既是靜慮。安住靜慮既是安住禪定。我們有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習,使我們的心不能敏銳的觀察此世間,不容易發覺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過修禪定使他輕安,時時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舉的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不容易被迷惑。
  b、引發靜慮:既是引發禪定,菩薩要給予眾生利益,沒有神通力,他所給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薩必定要認真修四禪八定,在深的禪定中可以引發種種神通,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眾生,故菩薩要修引發靜慮。
  c、辦事靜慮: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稱為辦事靜慮。此種靜慮也稱為那伽定,既是菩薩在一切時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薩則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

6、智慧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a、世間智慧:古印度稱為五明,既是世俗慧。
  宣告:世間的種種語言。
  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稱為因明。
  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稱為醫方明。
  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稱為工巧明。
  內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為內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

b、聖義諦慧: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覺悟這個世間人無我、法無我。

c、饒益有情慧:此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既是說佛、大菩薩能有種種智慧判斷,知道如何給眾生利益;眾生有何煩惱,要以何法來度化,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稱為饒益有情之妙慧。

TAG標籤:六度 啟示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