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穿針乞巧,七夕的傳統習俗

穿針乞巧是盛行於古代明清兩朝的七夕習俗,其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在乞巧方式中是較早的一種。那麼,本期的老黃曆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七夕的傳統習俗穿針乞巧。

七夕的傳統習俗 穿針乞巧

七夕的傳統習俗: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依其說法,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七夕夜晚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穿針的風俗,包括宮廷中都年年開展這一活動。

另外,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明確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由之可知,這一風俗至晚在南北朝時代(公元420-589年)已經確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漢代。

在乞巧風俗中,針是一種特殊的節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須會用的,做“女紅”即針線活兒的必備。古代有專門用於七月七乞巧的針,這種乞巧“專用針”的針孔較大,有的還不止一孔,有雙眼、五孔、七孔,多的達到“九孔”。

七月七當晚,如果能順利穿針引線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齡女孩更是樂此不疲。為何?其實這裡面並非僅是“乞求心靈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潛意識裡其實是“乞愛”,是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針引線”本身就是男女姻緣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