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從清明節和中元節看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

鬼節,顧名思義是以鬼為主角,以祭祀鬼為主要內容的節日。自古以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鬼的敬畏不斷,由鬼信仰而形成的鬼節也不少,而在我國民俗裡的鬼節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當屬清明節和中元節,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簡單地分析一下,從清明節和中元節看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的關係。

從清明節和中元節看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

以掃墓為主要內容的清明節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此前,在清明前後還有上巳節、寒食節。由於上巳、寒食、清明3個節日的日期相近,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而中元節的起源,通常認為與佛教、道教有關。中元節的名稱確實來自道教。道教有“三官”之說,即上元天官治理天界,主為人賜福;中元地官治理地下,主為人赦罪;下元水官治理水中,主為人解厄。他們分別在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履行職責。

三官信仰在東漢道教初創時期就已產生,由三官信仰又發展出三元說。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一些人認為,作為鬼節的中元節就是源於道教的中元節。

就佛教而言,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盆會。“盂蘭盆”一詞,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來自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我國,我國舉辦盂蘭盆會始於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一些人認為,正是從樑代開始仿行的盂蘭盆會,相沿發展成俗,農曆七月十五才形成節日。

不可否認,佛教、道教文化對鬼節及其節俗的形成確實影響很大,但是作為一種基於鬼信仰的節日,民間俗信與佛教、道教信仰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我國上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禮俗,且先秦時楚國最信鬼。可以說,在道教中元節成形之前、佛教盂蘭盆會未傳入之時,農曆七月已有祭祀鬼之俗。

所以,民間雖然把農曆七月鬼節與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並稱、混稱,但從邏輯關係來說,民間農曆七月十五鬼節與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會是並列關係,而非種屬關係,更非異稱。

從陰陽五行解析清明、中元兩大鬼節
  清明、中元兩大鬼節的產生,實際上與我國古代陰陽五行思想有關。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相生相剋,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傳統社會的各個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醫學等都有深遠的影響。而鬼節作為一種歲時節令,也與陰陽五行學說有著密切關係。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從鬼的行事方式來說,作為歲時節令的鬼節,其時序應該是:始於農曆七月中元,經農曆十月寒衣節,迄止於農曆三月清明節。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鬼屬純陰。一年之中,春是少陽,夏是太陽,秋是少陰,冬是太陰;寒暑而言,寒是陰,暑是陽;方位之中,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應與同屬陰的冬、寒、北相對應。陰之氣,主要為水氣。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天地萬物同類相應,純陰之鬼應與積陰之水相一致。因此,對於人們祭祀的孝順行為,鬼也以水德來回報。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一年12個月中,五行要經歷始生、旺盛、終了的過程。申是農曆七月,子是農曆十一月,辰是農曆三月。水氣,也就是陰氣在農曆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農曆十一月達到極盛,到辰月即農曆三月消亡。

同類相應,純陰之鬼一年中的活動週期就是:農曆七月開始活躍至十一月達到極盛,此後又漸漸趨向平靜,到三月斂藏沉寂。因此有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正是分別在農曆三月和七月。

根據民間習俗,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是有區別的,二者的差別就是由陰陽五行觀念造成的。清明時節的農曆三月,水氣也就是陰氣進入“死”的階段,如同動物的休眠,鬼活動的活躍期到此結束,紛紛入居陰宅即墓廬歇息,故而相傳這是收鬼的時候。給祖先的冥幣要及時送去,否則一旦祖先休眠或已經緊閉家(墓)門,就收不到。

由於此後相當長一段時期祖先都是住在墓中,為了讓已經作古的親人能夠在陰間平平安安,修治墳墓自然成為當務之急。也因這個緣故,還要祀左鄰右舍,使他們在陰間和睦相處,有些地方甚至還要祀后土,祈求土地神照料墓中先人。

而到了農曆七月,水氣也就是陰氣進入“生”的階段,鬼又可以出門離家活動,故而叫做鬼門開。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都是為了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他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

因為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會出現“鬼亂竄”的局面。由於鬼剛剛經歷夏天巳、午、未3個月活動受限制、無法出外覓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飢腸轆轆,為餓鬼施食就成為要事。又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收受冥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