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老上海的中秋三寶,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說到中秋節的習俗,人們首先就會想起吃月餅,賞月亮,而在老上海人的記憶裡,過去還有像燒香斗、鬥螊績(蟋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中秋節俗,而在趣味繁多的中秋節俗中,有三種是老上海人人皆知的,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上海中秋節的習俗,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老上海人也把中秋叫做“八月半”,上海中秋的風俗活動很多,燒香斗、鬥螊績(蟋蟀)、走月亮等,老上海人定規這一天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其中必吃的是鴨子,芋艿還有毛豆,也稱為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江南仲秋,正是新鴨上市,毛豆、芋艿採摘的季節,農曆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於是毛豆、芋艿就是“薦先”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品。祭祀一方面是緬懷先輩,告慰祖宗,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禱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第2張

鴨肉
  上海人過中秋節,餐桌上少不了有鴨子。鴨子的本幫燒法有很多種,八寶鴨,香酥鴨,醬鴨,扁尖火腿老鴨湯……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屬八寶鴨,鴨子的肚皮裡要塞進火腿、冬筍、香菇、栗子肉、蝦仁等八種吊鮮頭的食材,記憶裡都是滿滿的鮮香。

“中秋吃鴨子”的習俗,若要追溯其原因,其一,是因為中秋前後,鴨子正肥,正是吃鴨子的好時節;二來,是源於“殺韃子”的說法,雖然“殺韃子”的典故版本不一,發生的地點不同,但說的都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事情。下面就讓我們來看其中一個流傳較廣的版本。

中秋“殺韃子”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鬥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韃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在中秋節的夜裡磨刀殺韃子。蒙古人看到家家戶戶在磨刀,就問在做什麼?居民回答,在“殺鴨子”。中秋節吃鴨子風俗相傳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

其實不光是上海,江浙一帶到中秋都會吃鴨子。要從時令來說的話,中秋前後又屬鹽水鴨色味最佳,這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制作,鴨肉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所以鹽水鴨亦美名曰“桂花鴨”。在《白門食譜》中曾有這樣的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

中醫稱鴨為“藥”和滋補上品,就以鴨子的營養價值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言,中秋吃鴨也頗有道理。秋季是鴨子最肥壯的季節,更重要的是,鴨子本是涼性食品,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宜於滋陰養津以防秋燥。

不僅鴨肉營養豐富,並且鴨湯有抗疲勞作用,鴨油的膽固醇相對其他動物油含量比較低,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較好。鴨血具有補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第3張

芋艿
  芋艿簡稱“芋”,俗稱“芋頭”,上海話叫“芋艿頭”。芋艿之所以得名“芋艿”,也有一個傳說。

“遇難”的紀念
  相傳明朝年間,敵寇侵犯我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繼光帶兵抗擊敵寇取得豐功偉績。中秋佳節便在營地歡慶勝利。深夜,敵寇乘機偷襲,戚繼光等圍困在山上,斷絕糧草,士兵們只挖野草充飢,挖得了很多野芋食著很好吃,但卻不懂其名,戚繼光就說:“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稱它為‘遇難’吧。”

某天夜裡,戚家軍飽餐“遇難”之後,如天兵而降,英勇突圍,將敵寇全殲滅在睡夢裡。此後,東南海一帶百姓每逢中秋佳節就必要吃糖燒“遇難”,以此深表戚繼光的抗敵寇功績和世代銘記民族危難的不朽情懷。因“遇難”與“芋艿”諧音,故而世人就把它稱為“芋艿”了。

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也是因為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的歷史故事。前面提到漢人在八月十五夜裡磨刀霍霍,在殺韃子起義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都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

咬牙切齒吃芋頭
  相傳宋末元初,胡人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並對居住東南沿海一帶的漢族實行殘酷的統治,為了提防漢人反抗,規定每三戶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漢對胡人亦稱之為“胡頭”,而“芋頭”與“胡頭”諧音,故以胡人之頭比擬為芋頭,將其當成祭品,對胡人統治者懷著刻骨仇恨,咬牙切齒吃芋頭(胡頭)。

農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節,在江浙一帶,芋艿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吃芋艿,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還有種說法,因為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徵著“母子相依”,這也是另一種美好的寓意。

過去老上海中秋吃團圓飯,一盆芋艿剛一上飯桌,小朋友們就你爭我奪一搶而空。老上海吃的是本地的“紅梗芋艿”,其根部稍微帶點粉紅色,煠了不糊,蘸點白糖,一口咬下,香糯爽口。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芋艿,別名:蹲鴟。史記,卓文君雲;岷山之下,野有蹲鴟,至死不餓。”吃芋有“寬腸胃,充肌膚,療煩熱,破宿血,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之功。就是說,芋頭有益胃、寬腸、通便、解毒、補益肝腎等功用。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老上海的中秋三寶 第4張

毛豆
  除了芋艿蘸白糖吃,小時候毛豆和芋艿也常常放在一起煮著吃,還有毛豆芋艿炒著吃。毛豆音諧“毛頭”,在滬語中指嬰兒或稚童;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