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喝桂花蜜酒,上海中秋節習俗

對於中秋節來說,每個人都想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皎潔的月光下,吃著月餅,話家常。但是,只是吃月餅口不會太乾了嗎,所以聰明的上海人,喜歡配上美妙的桂花蜜酒,這才是享受人生。本期上海文化就將為你介紹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上海中秋節習俗:喝桂花蜜酒

農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稱作“八月半”,人們很重視這個秋天的季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餡料的美食。

記得小時候,中秋節是很鬧猛的,那時家家都孩子多,由於經濟拘謹,吃食很少,但到了八月半,大人們總會想方設法,弄出不少好吃的東西來,除了月餅之外,還有桂花糖芋艿,糯米糖藕,熗毛豆,大閘蟹,水紅菱,珍珠米(玉米)、甜蘆粟、烘山芋、糖炒栗子等等,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滿嘴生香,饞癆的很啊!

“八月十五桂花香”。那時中秋節不放假,記得中秋之夜,父親下班總要買些桂花蜜酒回來,母親還會從公園摘幾株盛開的桂花,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在天井中間,喝酒,賞月,嘗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實在是童年時一段難忘的歲月。

後來,我和弟弟上山下鄉去了外地,一家人分處在三地,每逢佳節備思親,常常是月明之夜,仰望星空,手捧著父母讓郵局寄來的月餅,眼觀鴻雁傳書,感受著親人的思念和問候。時過境遷,現在有時竟會傻想,當時如能有個電腦,做一次視訊的通話,那豈不非常的快活!

以前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家裡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還用糖和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存於密封的玻璃瓶中,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麵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煮山芋湯、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味俱佳。有時還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桂花糖芋艿和糯米糖藕。直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酒家中,還有一道解酒的美食:桂花酒釀小園子,那也是我的最愛,但凡是我點菜,一定會去選擇它的,當然,每一家的做法各不相同,給人的感覺也是大不一樣哦!

小時候住在徐家彙的老房子裡,隔壁鄰居都是徐光啟的後裔,那應是上海的原住民,有許多的風俗和習慣。據老人們講述,上海舊時的中秋節還有祭月和燒香斗的習俗。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蓮藕等食物,祭月時一般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祭月完畢,一家人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當時上海還是一派水鄉景色,中秋之夜,人們紛紛外出賞月,河岸邊柳影婆娑,石橋下水中盪漾著皎月的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只見處處遊人如織,紛紛爭相觀賞,當時小東門外還有“石樑夜月”的別緻景觀,頗有名氣,被譽為“滬上八景”之一。

那時上海民間中秋節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就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中秋之夜,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下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頗為壯觀。

老房子的鄰居有很多親戚住在市郊青浦泗涇的鄉間,他們中秋節祭祖,往往是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絡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則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因此郊區有農諺:“中秋月朗來年熟”、“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上元節就是元宵節)、“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歲月匆匆,如今的生活,就像記憶之中的桂花蜜酒,香甜醇厚,眼見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琅滿目,但早已失去了過去那樣的趣味,唯有沉寂在腦海中的舊事,還久久地遺留在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