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植樹節講關於植樹的故事,植樹節的故事

1979年2月,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但其實3月12日被作為植樹節來紀念,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而中華民族關於植樹的傳統,更是早已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講述,那些關於植樹的故事。

植樹節的故事 植樹節講關於植樹的故事

生兒育樹
  《齊民要術》記載,生兒育女,要給每個嬰兒栽20棵樹。等到結婚年齡,樹就可以做車軲轆,按一棵樹可以做三副軲轆、一副值三疋絹計算,20棵樹共值180疋絹,夠結婚費用。為嬰兒植樹,是當時盛行的風俗。直到現在,貴州的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還有為出生子女種“女兒杉”的習慣。

治病種杏
  三國東吳名醫董奉,醫術精湛,濟貧善施,為人治病不收財禮。只要求治好一個輕病人,種一株杏樹;治好一個重病人,種5株杏樹。天長日久,他的房前屋後竟有10餘萬株杏樹,人稱“董林杏仙”。後來,每當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換成糧食,賑濟窮人。這就是歷代傳為美談的“杏林佳話”。從此,“杏林”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寫詩護樹
  愛國名將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他駐兵北京,率領官兵廣植樹木,被譽為“植樹將軍”。駐兵徐州時,帶兵種植大量樹木,並寫一首直白的護林詩警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TAG標籤:植樹節 植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