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中元節是哪一天2019 節日由來 風俗禁忌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被稱為是盂蘭盆節鬼節,那麼2019年中元節是哪一天呢?中元節的節日由來是什麼呢?中元節的風俗禁忌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中元節是哪一天2019 節日由來 風俗禁忌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開工吉日一覽

問:2019年中元節是哪一天?
  答:2019年中元節是8月15日,星期四,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節日由來

歷史淵源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奉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之時。

融合演變
  
七月十四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之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據說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中元節是哪一天2019 節日由來 風俗禁忌 第2張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搬家吉日一覽

三俗合一
  
一般認為,中元節,又名“盂蘭盆節”、“鬼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而盂蘭盆節成為“鬼節”是因為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中元節是哪一天2019 節日由來 風俗禁忌 第3張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裝修吉日一覽

中元節風俗禁忌
  
1、床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鬼入侵的時刻。
  2、夜遊,八字輕的人儘量不要夜遊。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於鬼的食物。
  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的祭品,忌亂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