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釋迦牟尼,臘八節是為了紀念誰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又稱為臘月,所謂的“臘”,本為歲終的祭名,臘月在古代原是一個祭祀之月,主要與歲時祭祀有關。不過隨著歷史上佛教傳入我國,臘月則多了一個紀念性的節日,那就是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臘八節是為了紀念誰。

臘八節是為了紀念誰 釋迦牟尼

臘八節是為了紀念誰
  臘八節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的節日。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

修道之初並無收穫,但佛陀不氣餒,後經六年苦行,於農歷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佛陀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這一天就成為後世的“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節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就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據說某些名剎寺內,還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周密在作品《武林舊事》中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

各地臘八節煮臘八粥所用的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