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狂歡獨特元宵月,莆田鬧元宵時間長

農曆正月十五過後,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來說,元宵佳節就告一段落,這年也就算是過完了,可在福建莆田地區,此時的人們依然還沉浸在“元宵月”的節日氣氛中,是的,莆田地區鬧元宵時間長,活動熱鬧豐富,十分有名,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莆田鬧元宵時間長 狂歡獨特元宵月

與全國僅農曆正月十五一天鬧元宵不同,福建莆田鬧元宵顯得格外瘋狂,其節期從農曆正月初六一直持續到農曆二月二,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元宵節,被稱為難得一見的民俗“狂歡節”。

據當地百姓介紹,莆田元宵節持續一個月,與倭寇侵犯有關。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在農曆十一月廿九攻陷興化府城,燒殺搶掠,許多人外出逃亡。直到次年倭寇被打退後,逃亡的老百姓才回城過元宵。還有部分村民為了騰出時間春耕勞作,早早過元宵。百姓們過元宵節時間不一,便有了一個月之長。

“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這是竹枝詞《元宵》中描述莆田鬧元宵盛況的句子。如今,莆田元宵節的盛況賽過春節。

由於“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近一個月時間裡,莆田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活動豐富多彩。初六東嶠魏厝媽祖出遊,初七塘北元宵遊燈,初八埭頭汀岐村“牽馬”鬧元宵,十二梧塘吃熗粉鬧元宵,十五南門擺棕轎,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極富地方特色。

在過元宵的村莊,就有宮社擺齋菜、設“宴桌”、疊糕果、搭橘塔,村民們會抬菩薩神像行儺,家家戶戶廳堂擺設香案,焚香放炮,化“貢銀”,燒柴草,祈求來年日子更紅火。入夜,遊燈、擺棕橋、跳儺火、舞龍戲獅、演大戲,通宵無眠。

莆田元宵分“鬧元宵”、“請元宵”。“鬧”是元宵的核心內容,也是莆田民間藝術的集中展示。古代鬧元宵流傳下來的民間舞蹈有30多種,如舞龍、舞獅、擺棕轎等。直到今天,莆田全市1000多支十音八樂隊伍,仍會在鬧元宵中大顯身手。還有從宋代流傳至今的楓亭菜頭燈,從明朝傳承下來的華亭遊蛇燈,取“添丁”寓意,其表演堪稱一絕。

請元宵則與莆田地域文化形成有關。中原人南遷入閩,帶來了中原文化。剛遷入時,一般按族而居,之後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姓氏文化,在元宵活動中表現尤為明顯。如陳姓家族鬧元宵,會邀請族外的人一起參加,享受歡樂、共慶佳節。

通過請元宵,當地人們加強交流,增進感情,促進族與族、村落與村落的和諧,推動社會的融入協調發展。輪流請元宵也是造就莆田元宵成為全世界最長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

莆田獨特持久的元宵節,還為各種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舞臺。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的楓亭元宵遊燈始於宋代,遊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彩籃燈等,其中有一種用白蘿蔔製作的菜頭燈,從宋代一直流傳到現在,是最別具一格的花燈。

涵江延年宮在每年元宵期間疊5米高的媽祖蔗塔,蔚為壯觀,該專案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涵江崇聖宮元宵圈燈是山區特色文化民俗,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還有十音八樂、新度錦墩打砂花、遊楓亭麒山宮皁隸舞和“打鐵球”等民俗活動,都因為是莆田元宵節中的主角,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護。

獨特的莆田狂歡“元宵月”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近年來頻繁登上國家電視臺,央視七套“鄉土”欄目,就曾在莆田拍攝元宵專題。此外,更曾有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專門派一個攝製組到莆田鄉村拍攝元宵活動,可以說已經得到了海內外大量媒體和攝影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