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古人多插發間,重陽節茱萸插在哪裡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詩。歷來重陽節的時候就有登高、旅遊、插茱萸、飲菊花酒、送花糕等風俗。那麼重陽節茱萸插在哪裡?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茱萸插在哪裡?古人多插發間

還想要了解》》2015重陽節結婚好嗎?

古時的“登高”:躲避疾病災禍的意義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重陽節延續年代久遠,早在漢代的文獻裡已被文人提及。是否在更早的時期已形成,學界沒有確鑿的考證。而到了魏晉以後,各種野史、筆記中對重陽節的記載相當豐富,可以說重陽節在當時已盛行於廣大民間。此後則歷代沿襲至今。

中國的傳統節日常常與人對自然時序的意識相聯絡。有研究認為,往上追溯,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對“大火”的祭祀。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人們在這個時節舉行祭祀儀式來為之送行。

對應著“大火”的出與沒,古人將重陽節與上巳節或寒食節、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秋與春的大節。記述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中這樣說:“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若說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重陽便是“辭青”。“辭青”這一番秋寒新至時的遊賞,是具有儀式意義的,之後人們便將蟄居過冬、以保平安。

原始的祭火儀式在後世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衰亡。但九月時節,陽氣衰退,氣候由暖變寒,草木也開始黃落,人們對這樣的時季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乃至敬畏,所以登高避忌解厄的古俗作為重陽節的核心,依舊傳承了下來,只是世人對此有了新的解釋。

那麼,登高何以能避災禍?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的一則傳說是這樣解釋的:
  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戴茱萸囊,蓋始於此。(“此可以代也”意為“這些牲畜代你們全家受災了”)

唐代《初學記》和宋代《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後人講重陽節,也一般會引用這則文獻。而在民間的傳播中,故事又增加了許多細節,比如桓景訪仙學藝是因為瘟魔害死了父母、然後從費長房處取得降妖寶劍、最後大戰瘟魔等。

顯然重陽節登高避禍的意義並非因這個故事而起,但傳說的確立卻是重陽節相關信仰、儀式獲得“合法性”的一種象徵。與登高相伴隨的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這樣的節俗事象也得到了更符合民間思維方式的解釋——因為它們能讓瘟魔退避,人們由此可以遠離疾病災禍,保持健康安樂。

TAG標籤:重陽節 茱萸 古人 發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