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民俗故事,大寒的經典小故事

每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我國都是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的,這些歷史意義總是伴隨著民間的故事發展,成了各種各樣的民間習俗和美食文化,所以在大寒時候也會有非常有趣的民間故事,這些民間小故事不僅代表了節日的特殊含義,也從側面反映了在這個時節為何具有特殊的意義。

大寒的經典小故事   民俗故事

大寒尾牙祭的故事

每月的七年級、十五或者八年級、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大寒口脂的故事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與臘日相鄰不遠。由於天氣較冷,社會上盛行相互贈,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脣膏。面藥,即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故口脂、面藥都是用來塗臉面以防止寒冬口脣凍裂之物。

臘八粥的故事

大寒恰逢臘八節。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TAG標籤:大寒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