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吉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黃道吉日/列表

景頗族習俗及由來,詳解

景頗族是中國雲南世居民族之一,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裡面,現在擁有的人口達到十二萬左右。我們中國一個有五十六個民族,景頗族可能也是一個大家並不是特別熟悉的民族。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景頗族的習俗和由來吧!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景頗族的由來: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於戰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模西遷;16世紀後大量移居德巨集地區,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制於19世紀末,後者創制於1957年。

景頗族習俗: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2張

1、服飾
  景頗族男子多穿圓領對襟上衣,扎腰帶,下身穿黑色短而寬大的褲子,包黑布或白布包頭,頭巾兩端以圖案花邊和小絨球裝飾,出門腰上的長刀、弓箭不離身,肩上斜挎“筒帕”(棉毛線織成的有各種花紋的掛包)。女子上穿黑色圓領對襟衣,配有12對銀泡紐,泡紐外側均有一串銀質穗下垂;衣領繡花,袖口鑲有紅藍兩色花邊,並配以多種圖案;脖子上掛紅白兩色玻璃球各4串,下垂胸前;腰束海貝交叉成的帶子,帶上串有藍色玻璃珠和小銅鈴;下身著白色細麻布筒裙,裙邊一般鑲有各種圖案花邊;已婚女子頭戴青布包頭,包尖飾有一簇蓬鬆的紅線順頭部左側下垂。青年女子衣服色澤鮮豔,裝飾華麗,老年婦女服飾大方,色澤素雅。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3張

2、飲食
  景頗族以食大米為主,副食有玉米、蕎子、麥子等。食用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豆類、瓜類等和山上各種野菜以及自己加工的豆腐和鹹菜。肉食以豬肉、雞肉為主,還有牛肉、羊肉、魚肉等或獵獲的獸肉。食油有:豬油、核桃油、漆油等。飲料有:燒酒、水酒等。景頗族一般農忙時三餐,農閒時兩餐。煮飯用鑼鍋,很少用木甑。其主食和蔬菜的製作方法,多數與其他民族相似,但由於傳統習慣和自然條件的特點,也形成一些獨特的製作方法和炊飲習俗。如魚肉類吃法中,有別具一格的竹筒煮食法和燒烤法。燒烤法又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竹籤將肉或魚插上,抹上佐料後放在火塘上烤;另一種是用芭蕉葉或枇杷葉把鮮魚或鮮肉拌上佐料包好後埋入火塘灰下,烤燒。牛肉、麂子肉、腥味較濃的獸肉要晒成乾巴,用火烤食。
  景頗人常說:“舂筒不響,吃飯不香。”景頗人幾乎每家都有一個舂筒,每頓飯都有舂菜。(用一節直徑為5的竹子作筒,用小木棒舂)野菜、野果、乾巴、乾魚、蝦等都可做舂菜原料,大蒜、蔥、姜、芝麻、花生、核桃等做佐料,舂菜一般可生吃。
  景頗族中最獨特的稀有食品是鹿血飯糰,製作方法是用剛獵獲到的鹿或麂子的護心血加上糯米和飯米,放進新砍的竹筒裡燒熟,然後加上佐料及適量的三七、天麻等補品,趁熱拌勻,捏成小團,即可食用。是景頗族用來接待貴賓的佳餚。
  景頗族常用剝皮的竹筒煮茶,茶味香濃可口。景頗族老年人都會嚼煙(伴以草煙、“舍子”、蘆子、石灰),據說嚼煙有提神、醒腦、防蟲、殺菌、固齒、開胃等功效。嚼煙也是景頗族表示相互友好、尊重、禮貌的象徵之一,凡親朋相見,必定互相遞煙盒,以示親熱友好。特別是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的場合,遞送或接受煙盒,往往是衡量他們彼此愛慕的尺度。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4張

3、建築
  景頗族聚居的山寨,到處都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景頗竹樓。寨子的入口處或出口處是官廟神林,是景頗族用來作為全寨性公共祭祀活動的場所和保護村寨安全的。景頗族的樓房,上層高下層矮,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房屋一般以木料為粱柱,以篾笆為牆,也有以木板為牆的,屋內埔木板,屋頂大都蓋茅草,也有蓋杉板的,還有的在房屋邊設一間倉房,儲放糧食和什物。
  一般一幢房為3間,中間為堂屋。堂屋中設有四方形火塘,既是煮飯的火源,也是一家人團坐相聚的地方。靠中牆設祖先臺,火塘兩側支兩張床,供老人睡。堂屋左右兩間為兒女的臥室,堂屋門前支一樓梯,為客人進出之用;房屋兩側各支一樓梯,為家人進出用。景頗族蓋竹樓十分重視選擇地基,認為選好地基才能吉祥如意、六畜興旺。地基一般選在山樑兩邊稍微平坦的地方,選擇屋基時,須舉行儀式。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近年來人畜共居的現象已不存在了。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5張

4、婚姻家庭
  婚姻景頗族基本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景頗族現行的親屬稱謂,反映了曾經存在過的亞血緣婚姻的殘餘。如男子對自己兄弟的子女,或子女對自己姊妹的子女,都稱“我的孩子”;同樣,子女對父親的兄弟都稱“父親”,對母親的姊妹都稱“母親”。這便是遠古時代景頗族甲氏族一群男子與乙氏族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群婚關係。在這種婚姻關係中,各自排除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在這種婚姻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家庭,即摩爾根所說的“普那路亞”家庭。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這種亞血緣的婚姻關係已不再存在,而實行單方姑舅表的通婚關係,即舅家的女兒生下來就是姑媽家的兒媳;相反,姑媽家的女兒是絕不能嫁給舅家的兒子,即所謂“血不倒流”的婚姻規則。實際上,婚姻集團是以姓氏為基礎,並不侷限於家庭,這就形成了景頗族社會中所謂的“姑爺種”和“丈人種”,景頗語稱為“木育”、和“達瑪”。這種婚姻關係一般要3個姓氏才能聯結成環狀婚姻系統,實際一姓氏可與3、5個其他姓氏結成“姑爺種”或“丈人種”的關係。到了近代,婚姻關係只要排除同姓,或認為在歷史上是兄弟或有血緣關係的姓氏之外,均可通婚,但必須遵守姨表不婚,若違反了“同姓不婚、姨表不婚”的原則,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景頗族婦女喪夫後,只能轉嫁給亡夫家庭或家族中的男子,而且不計較輩份,這往往造成多妻現象。景頗族的群婚殘餘現象還表現在婚前性關係的自由。村寨中建有“公房”,供青年男女“恩拉達卜”(景頗語)或“幹脫總”(載瓦語,漢語意為“串姑娘”)之用。未婚女子懷孕後,可以指腹認父,私生子在社會上不受歧視。這種“公房”制度,嚴禁同姓或不能建立婚姻關係的青年男女一起參加。但景頗族青年男女在結婚上並不自由,一般由父母包辦,盛行買賣婚姻,結婚後很少有離婚的。凡是男方提離婚經調解無效離了婚後,女方家不退賠男方原定親、定婚和結婚時所支付的一切彩禮;若女方提出離婚,離婚後要如數退還上述聘禮。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新婚姻法的貫徹實施,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已逐漸成為景頗族婚姻關係確定的主流。
  景頗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況且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平等的,有相互繼承財產的權利。但在社會上,婦女的地位則低於男子。在家庭裡,父親是家長,子女從父姓,世系按父系計算。父母與子女間有撫育和贍養的責任,一般除幼子、獨子外,有幾個兒子婚後都是另建家庭,與父母分居,獨立生活,家財,平均分給各子一份。幼子和獨子留住祖房,贍養父母,繼承父母留下來養老的產業和自己分得的財產。景頗族比較重視幼子,財產大部分由幼子繼承。長子結婚後,即與父母家分離,另立門戶。分居時可分得一些生活用具,但重要的生活、生產資料一般都留給幼子,作為撫養幼子和父母養老送終之用。若幼子和父母偶遭意外災難,分居諸子要主動前來扶助,且有承擔部分經濟或物質的義務。夫妻有女無子者,可以招婿入贅,但女婿不改姓,所生子女也從父姓。無子嗣的,可以收養子,養子與親生兒子一樣,要贍養父母,可繼承財產。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6張

5、生育習俗
  景頗族婦女臨產前,一定要請一位子女雙全的婦人來接生,新生兒一落地,就要請老人為小孩拴線。如果說生的是男孩,老人將紅線拴在嬰兒的右手腕,生的是女孩則拴在左手腕。在拴線的同時,老人還要為嬰兒取名,據說,嬰兒被拴過線,取上了名,是表示他(她)已來到人間。
  為嬰兒拴線命名後,緊接著還要請前來幫忙的老人為新生兒祝福,念吉利語。這種祝福方法很有景頗族特色。
  在小孩出生後的7天內,要舉行傳統的“卡布布”活動,這天,產婦由寨中兩位老婦陪伴,去水邊洗東西。從這天起,產婦就可以出門了。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7張

 6、葬俗
  景頗族一般實行土葬,各家族除有成人正常死亡的固定公共墳地外,還有零星的成人非正常死亡者的公共墳地,人死入地,一律按輩次由左向右,長輩在上,晚輩在下,按男左右女順序排列。成年人死後,家屬要立即在家門前鳴槍數響,向鄰里近親報喪。景頗人的棺木一般用一段粗大的樹幹剖開,挖空後把屍體放入內。入棺前要洗淨屍體,穿好衣服之後,將死者雙手拇指和雙腳的大拇指並列起來,用線拴上(據說如果不用線拴住手、腳拇指,死者便會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然後在男性屍體下墊棉毯,女性屍體下墊筒裙。人死後的當天晚上,同寨及附近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參加“布滾戈”(一種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一連數夜,往往是通宵達旦。停屍一般不超過2到4日(一般為雙日)。在死者沒入殮前,都要派專人看守,絕對不能讓黑貓跨過死者的身體,認為讓黑貓跨過,死者便會還陽行走。因此,在沒入殮前,要在死者胸部放一把刀,這樣可以防止黑貓跨過。
  如果死者是死於非命者,就不能用棺木葬,僅用竹篾笆抬到寨外荒野處火葬。死於寨外的非命者絕對不能將屍體抬回村寨。如果剛生下的幼嬰夭亡,則用竹筍葉包裹後,埋在樹腳下或山林僻靜處。景頗人對老人辭世的送葬活動非常重視,必須殺牛祭祀,前來弔唁的親友,都要帶上不同的喪禮;在喪葬祭祀活動中,過去不論哪家,都要殺幾頭牛送葬。埋葬後壘一圓形土墳,在土堆上搭錐形棚,頂上置一人頭形木刻,並於墳的四方立四根竹竿,各懸一幅白布,以示追悼。若系年老壽高的人,子女要為死者舉行一次隆重的送魂儀式,即在墳堆前剽牛或殺豬,然後請“董薩”沿著景頗族南遷的路線,將死者的“魂”送回北方祖先的發祥地。景頗人死後要用牛做祭品,在喪葬中所花費的錢財是很多的。景頗人選擇墓地也很特殊,都願將墓地選在山頂的山樑平坡地。他們還認為:掘墓人在挖掘墓穴後,他們的靈魂已留在墓穴中了,當棺木入葬後,人背向竹竿用物將竹竿拔出,這樣,挖墓人的靈魂便隨之而出了。
  按照景頗人的習俗,整個喪葬活動僅僅送了葬還不算結束,還要送魂。送魂時,要在家堂旁設靈堂;舉行建墳儀式,在送魂中,如果死者是村寨中有威望的人,人們便要跳最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金再再”送魂驅鬼舞。人們結束了送魂活動後,在返回村寨途中,都要折些樹枝,邊走邊用樹葉來掃自己的身體,當大家來到主人家前,“董薩”要在屋外用清水向所有送魂人的身上灑水,以示今後吉祥如意。

7、節慶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8張

景頗族春節
  景頗族十分重視春節。每年農曆臘月三十開始過節,節期一般持續一週左右。除夕,景頗山寨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中,有些家庭還要趕在年三十前把當年的穀子全部舂成米,據說過了年三十後,舂出的米容易生蟲;大年七年級,雞叫頭遍,寨子裡的青年男子便爭相到泉邊或井邊挑“新水”,傳說新年裡的第一挑新水是吉祥的水,喝了它不但可以消災免病,還可以用它來預測今年雨水的多少。七年級這一天,按習慣一般只能在本寨活動,不能出寨。上午,寨內各家拜年,寨內的青年則在這一天舉行“坦丁”活動(亦稱“湯跌”,意即射擊),姑娘們往往在這時充當裁判。八年級,人們可以出寨活動,一年一度的郊遊活動即從八年級開始,整個郊遊活動直至深夜方散。九年級後,人們便帶著自家的水酒、餈粑、肉食等物,開始拜親訪友,互致祝福。按常規,從這一天起,女婿要攜禮到岳父母家拜年。整個節日活動一般要到初五後才結束。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9張

吉達
  又稱“寧打”,是景頗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遊樂節日,在春節期間的大年八年級舉行。這天青年男女在一起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靶比賽。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直到深夜方歸。

恩鮮鮮
  景頗語“採花節”之意。這是景頗族青年男女聚會交際的節日。時間一般在春節過後數日內舉行。

目腦縱歌
  即目腦節。“目腦縱歌”意為“大夥跳舞”,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以後的9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3至5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由來已久。歷史上,每逢豐收之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每逢目腦節,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湧向目腦廣場,廣場中央高豎4根長約20米的目腦柱,亦稱“雌雄柱”,中間兩根為陰,外面兩根為陽,上面均繪有精美而富於象徵意義的圖案,並塗以不同的顏色,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為景頗民族驍勇強悍、剛毅堅強性格的標誌。參加舞蹈者少則百多人,多則幾千人,通宵達旦盡情歌舞。新中國成立前,目腦節都是由景頗族官家主辦的,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傳統的民族歌舞節日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拓新。節日期間不僅有傳統的目腦舞會,同時還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書展、土物產品交流活動。現在的“目腦縱歌”已成為加強民族內部團結、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為廣大景頗族群眾所喜愛的一項民族文藝活動。

祭能尚
  是景頗族一種宗教祭典節日,一般每年舉行2至4次,也有7、8年舉行一次的。“祭能尚”是指景頗人專門祭祀天地萬物諸般神靈。“能尚”也稱“官廟”,是景頗人為太陽、月亮、天、地、山、林和水等自然鬼魂修築的一座四面無壁的草棚,多建在村寨旁。第一次“祭能尚”是在農曆三、四月間的播種季節,其規模較為簡單;第二次祭祀是在秋後豐收之前,表示感謝諸鬼魂一年來的悉心保佑,慶祝豐收之意。其儀式較為熱烈隆重,一般都要宰大牲畜數只。景頗人認為,祭祀“能尚”是關係全寨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的大事,所以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即使是新遷來本寨的人家,也要等祭過“能尚”後,才算本寨的正式成員,受到各方面的照顧和保護。

詳解:景頗族習俗及由來 第10張

新米節
  又稱“嘗新節”、“吃新谷”,是景頗族於每年農曆八、九月間穀物成熟收割之前舉行的祭鬼吃新的一種聚會形式。沒有固定日期,誰家的穀子先熟,誰家先過節。屆時主人要請全寨的男女老少到家裡作客,共嘗新谷。首先,主人在屋前空地上擱置一尊祭臺,上面放滿祭品,然後由寨子裡的“董薩”(景頗族內專職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動的人,在景頗族中有重要社會地位)帶領大家進行祭祀,虔誠地感謝鬼神在過去的一年中對景頗人的保佑,祈求鬼神繼續帶給他們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隨後,“董薩”把備好的佳餚先喂狗,以感謝狗為景頗人帶來谷魂,喂完狗後再給水牛吃,以獎勵水牛終年辛勞;之後再給村子裡的老年人吃,以示景頗人敬老的傳統;最後“董薩”把食物分給眾人,大家便一邊開始品嚐新谷,一邊互相交流各自種谷的經驗,並且認真聽取老年人傳授的生產知識。
  採草節
  雲南省景頗族民間節日。“採草”即採集釀製藥酒的草藥。每年9、10月間,當山上的四種草(苦草、甜草、辣草、酸草)成熟的時候,景頗人便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採草儀式。屆時,景頗山寨的老人要挑出一對人品好又美貌,全寨出類拔萃的男女青年,由“董薩”以及德高望眾的老人帶領,攜帶米酒、糯米飯、雞蛋等物品,到山上一個選擇好的空地上,聆聽“董薩”吟唱關於藥酒的傳說。唱畢,人們便開始四處採集草藥。景頗人認為:採草的儀式越隆重,釀出的藥酒質量就越好。

 叫谷魂
  也稱“祭谷魂”、“祭穀神”或“祭五穀鬼”。是景頗族每年秋收時,將穀子運回家以前,所舉行的農業祭祀節日,一般在打穀場上舉行。

火把節
  是居住在雲南省德巨集州一帶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瓜果飄香的季節擇日舉行,時間為一天。景頗族的火把節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久以前,每當瓜果即將收穫的季節,病蟲害大肆侵擾,人們無奈,只得天天向天神求助,天神念景頗人心誠,便派了一位仙人下凡,教會景頗人點燃火把驅除害蟲,果然效果靈驗。從此,景頗人每年都要以火把驅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傳統的火把節。

鬼年
  雲南省德巨集州景頗族的傳統祭鬼節日,一般在農曆十一月擇日舉行。屆時,人們把從溝塘裡捉來的魚及雞蛋用繩子或麥杆串成串,與新釀造的水酒和糯米粑粑一起供在名為“南高”的鬼架上,然後請“董薩”唸誦禱文咒語,內容主要是感激天鬼和祖先鬼帶給人們的厚澤洪恩,以及表達對這種鬼魂的崇敬和虔誠等等。

TAG標籤:習俗 景頗族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