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童氏家族家訓 孝悌傳世 仁和友善

解讀百家姓童姓。童氏家族家訓,乃是先人指導後輩的行為準則。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人口約一百零二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4%左右。

童氏家族家訓 孝悌傳世 仁和友善

童姓文化之童氏家族家訓

【家風·家訓】

孝悌傳世仁和友善

竹墩童家,現居湖州市菱湖鎮竹墩村。先祖維明,曾於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36年)由浙江省慈溪市白沙鎮市弄的童家出走,肩挑一副箍桶擔,走南闖北,後來菱湖下昂定居,屈指數來,已有一百七十餘年。自先祖至今已有八代,可謂人丁興旺,兒孫滿堂。根據95歲高齡的童氏家族大家長童巧生自述,其父童福銀(妻子沈氏)將童氏家訓概括為“忠孝”“寬厚”四字。所以,童氏族規家訓的核心是:孝悌傳世,仁和友善(孝心、和睦合族弘揚)。

1992年春節,童氏合影,正中間為沈氏(童家第三世童福銀之妻),左右為第四世童巧生、丁娥珍,後排右數為第五世童佔林、童衛林、童義林及其妻沈菊平、沈小花、沈建文,前排為第六世子孫。

【故事·小傳】

童巧生和他的《孝道歌》

“為人須要孝雙親,後代兒孫照樣行;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根。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分;一心只要行孝道,人人讚揚孝心人。父母吃盡千辛苦,須要盡力孝雙親。人人都是父母養,今後個個做爹孃;父母恩深天樣大,為人須要報娘恩。天倫之樂齊享受,和睦文明好家庭。”童巧生年輕時候編纂的《孝道歌》在竹墩村廣為流傳,童巧生這個遠近聞名的老“孝子”,及他的3個兒子和3個媳婦,更是繼承了“孝悌傳家”的美德,不僅對父母極盡孝道,妯娌間更是融洽和睦,孫子、孫女個個進大學讀書,是村民們盛讚的和諧文明家庭。

95歲高齡的童巧生和他編纂的孝道歌

童巧生從小家境貧寒,是家中七兄弟中最小的,直到29歲才入贅到東邊塢,30歲那年和妻子丁娥珍搬回竹墩村,並把丈母孃接回一同居住,像親孃一樣照顧她。童巧生從小失學,但悟性極高,通過自學成為村裡公認的土“秀才”,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畫得一手好圖畫,逢年過節村民常常向他要春聯、山水畫,他總是有求必應。為了挖掘竹墩村濃厚的人文底蘊,他走訪長者,實地踏勘,整理繪寫了古禪智寺、關帝廟、沈家祠堂、石家花園等原貌圖;當得知海內外沈氏族人回竹墩尋根訪祖,他便花了兩年時間,實地調查,畫出了竹墩村古地圖,標明瞭竹墩望族沈氏、朱氏的庭院住宅方位,為文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童巧生繪製的竹墩村古地圖

雖說童巧生平日裡忙於整理村裡事,但孝順老人的事從來沒有耽擱,丈母孃年歲大了,行動不便,童巧生端水端屎從無怨言。他日常的一舉一動,3個兒子和媳婦都看在眼裡,雖說一家人住在一起,但其樂融融。1989年,童巧生膝下已有5個孫子孫女,原來的2樓2底2進住房緊張了,於是,童巧生為3個兒子分了家,3個賢惠的媳婦和孫子孫女對年邁的曾祖母搶著要住在自己的新家,這成了當時村民們津津樂道的大好事

孝心感動天地,親情創造奇蹟

2007年7月22日,在菱湖人民醫院的一間病房內,一幅溫馨的畫面展現在人們面前--87歲的童巧生老人坐在輪椅上,一群兒女縈繞在周圍,孩子們流著淚,為老人唱著《生日歌》--“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而病房外的一群醫護人員看到這一幕,也都熱淚盈眶,唏噓不已--這天是童巧生老人的87歲生日,孩子們正在為老人慶祝生日。也許對別人來說,這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慶祝現場罷了,可是對於童巧生來說,並不普通,也不尋常。因為中風,童巧生整整病危了一百天。

4月中旬,老人一年中第二次中風,急壞了三個兒子,老大從工廠請了假,老二停了在下昂的餐館,老三從下昂運輸公司請假,一起護送童巧生到湖州住院治療,被醫生勸回回家休養,又送到菱湖人民醫院,也被善意地告之年紀偏大難以治癒,但子女們決不放棄。孫子孫女從外地趕來了,鄉鄰鄉親也趕來了,這些親人朋友們都五內俱焚,心急如火,為老人未知的命運而擔憂。子女們兵分幾路,馬不停蹄的去尋醫問藥。兒子輪流排班照顧,兒媳去各方籌措醫療費,做好一日三餐;孫子去上海詢問專家,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兩個孫女日夜守候在重症監護室外,隨時聽從醫護人員的吩咐。

醫護人員被他們感動了,他們主動進出老人的病房的次數增加了;親戚朋友被他們感動了,也有人主動來替換他們護理;鄉鄰鄉親被他們感動了,主動給老人送來了家裡養了多年的老母雞,專門捕捉的野雞,親手釣到的鯽魚,為老人增加營養;還有的直接把自己在家燉了好長時間的排骨湯、母雞湯給老人送到了醫院……終於,老人奇蹟般治癒,而且沒有後遺症,實在得來不易。這真是:慈父敬老愛幼身體力行,孝子上行下效創造奇蹟。

丁媽媽和高兒子

“他叫母親丁媽媽,叫我小哥哥,跟我年齡最接近,我們算是一起長大的。”說起高飛,童義林(童巧生三子,現為竹墩村村書記)一臉疼愛。幼年時的高飛身子比較弱,丁娥珍回憶道:“高飛是10個月大時候抱到我們家撫養的,他親生父母在外頭打工,日子苦,我們雖然不富裕,但管著可憐孩子一口飯還是可以的。”

“一次半夜,孩子突然發起了高燒,娥珍和大兒子佔林趕緊抱起孩子連夜高一腳低一腳往醫院送,等孩子打上針,病情得到控制時,丁娥珍發現,情急之中的竟忘了穿鞋,黑暗中不知什麼時候雙腳已被東西劃破。”丁娥珍的鄰居談起往事仍然記憶猶新。

儘管家裡捉襟見肘經常靠親戚及好心人接濟度日,可為了高兒子能夠健康成長,童巧生夫婦省吃儉用,平時買回來的雞蛋、肉,夫婦倆從來不捨得吃一口,而是變著花樣為長身體的高兒子做可口的飯菜。三個哥哥幾年捨不得添置一件衣服,卻年年給弟弟置辦新衣裳。在高飛身上,童家傾注了所有愛,高飛的童年享受到的是一份完整的家庭之愛。

在高飛八歲那年,回到了親生父母家中,在湖州開始求學生涯。為此丁媽媽傷心了好幾個月,高兒子非常懂事,也繼承了童家的孝悌傳家美德,每年都會回竹墩幾次,記得童家每個人的生日。現在43歲的高飛在杭州旅遊局工作,他珍惜這份情,努力生活來回報他的丁媽媽和童家給他的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