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鳳文化的由來 龍鳳呈祥 鳳冠霞帔

解讀百家姓鳳姓。詳細講解龍鳳呈祥、鳳冠霞帔等鳳文化的由來。古書記載,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鳳氏後人奉帝嚳為鳳姓的得姓始祖。

鳳文化的由來 龍鳳呈祥 鳳冠霞帔

龍鳳呈祥

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根源其實就是修行,許多成語典故都來源於修行。成語“乘龍快婿”和“龍鳳呈祥”就是來源於一個優美的道家修行圓滿故事。

相傳春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於她。

有一天夜裡,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杆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嫋嫋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一聽,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閒談的機會,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裡。”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來到秦宮,正好是中秋節。穆公見他舉止瀟灑,風度翩翩,心裡十分高興,馬上請他吹簫。蕭史取出玉簫,吹了起來。一曲還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龍、綵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讚道:“真是仙樂!真是仙樂!”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遺蹟在今陝西咸陽老城區)。蕭史、弄玉就住在那裡,不飲不食,不下數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後,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公主也說:「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當時的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從此以後華山中峰又被稱為玉女峰。後人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許多勝蹟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臺,就是玉女梳妝檯;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頌這段歷史。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鳳台曲》中寫道:嘗聞秦帝女,傳來鳳凰聲。是日逢仙事,當時別有情。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還。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南北朝詩人江總詩云: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來時兔滿月,去後鳳樓空。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資料來源:《太平廣記》、《玉女峰的傳說》等)

鳳冠霞帔

釋義: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官員夫人的禮服。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臺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典故: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古代貴族婦女往往以鳳凰為冠飾。明制,皇后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頂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正面有三隻展翅鳳凰。冠後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鬢,展開後如同五彩繽紛的鳳尾。霞帔亦稱“霞披”、“披帛”,以其豔麗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事林廣記·服飾類》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為命婦冠服,非恩賜不得服。明代始為命婦品級的服飾,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婦,皆服用不同繡紋的霞帔。範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八回:“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

鳳凰來儀

釋義:儀,謂容儀。鳳凰來舞,儀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徵兆。出處:《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典故:見上《龍鳳呈祥》條。又《尚書·益稷》中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意思是:樂曲迭奏,鳳凰飛來翩翩起舞,姿態優美動人。“鳳凰來儀”成為世代相傳的吉祥徵兆。董卓所居相府的後園有一“鳳儀亭”,司徒王允導演、美女貂蟬主演的連環計便在此上演。王允先將貂蟬許給呂布為妾,卻又把她送給董卓。呂布在董卓入朝與獻帝共談之際,乘隙溜走,到相府尋見貂蟬,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邊相會。董卓回頭不見呂布心中生疑,回府尋入後園,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怒氣沖天要殺呂布。這一回的標題便是“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從此,呂布對董卓的不滿步步升級,化為仇恨,進而發誓要殺掉董卓。有詩吟道:“司徒妙算託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範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回:“自魏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鳳凰于飛

釋義:本指鳳和凰相偕而飛。比喻夫妻和好恩愛。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滿。出處:《詩經·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典故: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鳳凰雌雄結伴而飛的時候,它們的翅膀發翽翽的響聲。後用鳳凰于飛比喻夫婦和諧,婚姻美滿。範例:謂雄雌鳳凰相伴而飛,喻夫婦相親相和。例:“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是為大吉。”

鳳凰在笯

釋義:笯,謖鳥籠。鳳凰被關在籠中。比喻有才能者不能施展抱負。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典故:先秦時期,以鳳喻人的唯有楚人。《史記》記楚莊王答進隱者問時,曾把自己比作一隻“三年飛天,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神鳥--鳳,它體現了楚莊王超凡的膽識和氣魄。同楚莊王相比,莊子筆下的鳳則具有更大的功力。《逍遙遊》中的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這鵬,也即大鳳。《左傳》記楚人子西說:“勝(白公勝)如卵,餘翼而長。”在這裡,子西是以毛滿翼長的大鳳自況,而把白公勝比作翮羽未豐的雛鳳,傲然之慨不難想見。不只莊王、莊子和子西,屈原也常常將自己比作鳳凰,而把楚王左右那些卑鄙猥瑣的小人比作雞鶩,《九章》中就曾發為“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的憤激之辭。在楚人看來,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他們對鳳的景仰,既表現在楚地出土的數不勝數的鳳的雕像和影象上,也反映在文采風流的楚人文學作品中。妙不可言的是,同華夏民族頂禮膜拜的猙獰的龍相比,楚人崇拜的鳳則顯得雄姿英發、氣度非凡。江陵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出土的楚國絲織絲繡品上的鳳圖案,鳳或引頸高歌,或頭戴花冠,是那樣瀟灑俊逸;江陵李家臺楚墓出土的立鳳木雕和江陵雨臺等地楚墓出土的木雕鳳架鼓,鳳或振翅欲飛,或足踏虎背,是如此氣宇軒昂;尤其是出土於壽春的鳳龍相搏青銅塑像和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鳳龍相鬥帛畫上的鳳,更是顯得偉岸英武,正氣凜然!相對而言,楚人文學作品中的鳳則愈發顯得神奇。在楚辭《大招》中,楚人甚至以鳳來引誘所招之魂,故而發出了“魂兮歸來,鳳凰翔只”的呼喚。更有甚者,楚人還憧憬著在鳳的導引下週遊八極,往觀四荒,《楚辭·遠遊》說:“前飛廉以啟路”,這能引路導向的飛廉,想必是鳳凰家庭的要員。範例:見上。

鳳毛濟美

釋義:舊時比喻父親做官,兒子能繼承父業。出處:失考。(形容子有父風,能繼承、發揚先人的事業。多用以稱頌他人的子孫。)典故:鳳毛,比喻稀少而可貴的人或事物。濟美,謂成其美,指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有難得的後繼者把前人的業績發揚光大,舊時用以稱頌賢良父兄有優秀子弟。範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恭喜!恭喜!二世兄不日也同義翁一樣,真是鳳毛濟美。”又第三十四回:“你不聽見說他們世兄即日也要保道臺?真正是鳳毛濟美,可欽可敬。”

鳳毛麟角

釋義: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物。出處:《南史·謝超宗傳》:“超宗殊有鳳毛。”《北史·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典故:謝靈運是南朝宋時的著名詩人,文章也寫得好。他的孫子名叫謝超宗,聰明好學,在當時也頗有名聲。謝超宗曾經擔任新安王劉子的母親殷淑儀去世後,謝超宗寫作一篇悼念文,孝武帝讀過以後大加讚賞,對左右說:“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天下又鸞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筆,天下又多了一個謝靈運!”“鳳毛麟角”又出自《南史·謝靈運列傳》。原文:“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諫奏之,帝大嗟賞,謂謝莊曰:‘超宗殊有鳳毛,靈運復出’。”“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範例:樑斌《紅旗譜》二十:“全縣只考上你一個,無論如何是鳳毛麟角。”

彝族鳳姓

金沙江畔,群山綿延,流水滔滔,千百年來,世居金沙江沿岸的古老民族——彝族,在這塊神奇秀美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開疆拓土,繁衍生息,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而說到金沙江兩岸的彝族文化,無法揮去的,便是武定羅婺彝族鳳氏家族曾寫下的輝煌。武定一詞始見於元朝,系彝語音譯詞,其由來出自羅婺部。“武”是“婺”的音轉,“定”為“甸”之諧音。意思即“羅婺部居住的大甸”。從彝文典籍《羅婺姻親史》、《那氏家譜》、彝文摩崖石刻《羅婺盛世銘》父子連名世系看,羅婺鳳氏土司及其後裔那氏傳了64代,近兩千年。由於羅婺在該部族的發展歷史上影響最大,其後裔世代亦自稱羅婺氏族。隋唐時期,羅婺部落逐漸興起,成了地方統治者,為“三十七蠻部”之一。宋淳熙年間,大理段氏舉土酋阿而為羅婺部酋,子孫相繼襲其職,地位日益顯赫,“雄冠三十七蠻部”,公元1255年,忽必烈南征雲南,阿而曾孫矣格率部歸順,被授羅婺萬戶候,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1271年後,元朝改羅婺部為北路土官總管、武定軍民府土官總管,授武德將軍,轄區擴大到貴州普安。至元7年,羅婺土官升雲南中書行省參政,“武定”一詞始見於文獻。明朝是羅婺部落鳳氏土司最興旺的時期,也是由興盛走向沒落的時代。

期間發生了許多大事,又由於史料的缺失,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有關鳳氏土司興亡的種種傳說。據《明史。土司傳》、《武定府志》等記載,明洪武14年,傅友德,沐英攻雲南,與同時期貴州水西土司奢香夫人齊名的武定府女土司商勝,備糧千石,到昆明金馬山已經明朝大軍。這種深明大義之舉,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貢獻。洪武皇帝朱元璋特賜商勝“金帶一條,授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民間傳說,當年鳳氏在金馬山迎接沐英大軍時,以彝族最高的禮儀,數裡搭棚攔門敬酒,殺豬宰牛,大擺宴席,三日三夜,燈火通明,歌舞不絕。從洪武16年起,鳳氏家族先後八次進京朝覲大明皇帝,屢次受朝廷誥封賞賜。隨著朝廷的恩寵,通過幾代土司的苦心經營,羅婺的影響力逐漸由谷底武定向滇東北地區擴大,甚至影響全滇。第17代土司阿英通知時代,達到了頂峰。明巨集治3年,孝宗皇帝賜姓鳳氏,阿英改名鳳英。皇帝魄力特賜鳳英“盡忠報國”金帶,鳳氏土司從此沿由來。羅婺彝族土司世家雖冠漢姓,但彝文家譜中仍沿用彝族傳統的父子聯名譜系,代代相傳,以示純正的貴族血統。鳳英及其子孫絲帶因功授予雲南布政司參政(從三品)兼武定軍民府土知府,羅婺後裔登上了雲南的政治舞臺。時光流逝,盛極必衰。

明朝中葉以後,朝廷逐漸推出、行“改土歸流”政策,隆慶元年至萬里三十六年、朝廷陳鳳氏土司家庭內部發生權利紛爭,以武定割除了鳳氏的知府職位,實行流官制度,設武定府。明朝在武定“改土設流”之處,實行“土流並存”,仍保留土司世襲。但土知府的權利受到很大限制,象徵著政治權利的知府大印從土知府手中移交到流官受中。此後,羅婺部族戰亂頻繁。清雍正年間,朝廷徹底改設流官。羅婺鳳氏土司在武定府的統治結束,鳳氏的一支流落到金山江邊,後被朝廷封為土舍,官“武定直隸州幕連世系土同知”,勢力雖不足先祖,但仍然富甲一方,直至1950年武定解放。“羅婺雄冠婺七部,勢震明廷鳳家城”,武定彝族鳳氏土司在西南地區輝煌顯赫近千年,對於楚雄州彝族文化的形成和成長,具有深淵的決定性影響。物換星移,滄桑鉅變,昨日的興衰已成歷史。然而,羅婺部和鳳氏家族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唱著,曾獲“文華獎”的大型京劇《鳳氏彝蘭》以及根據女作家黃曉萍長篇小說改變的電視劇《絕代》,皆取材於羅婺鳳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