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吳姓起源及分佈,吳姓有多少人口

吳姓作為中國第十大姓,尤其在東南地區和南方最有影響。現在吳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總人口大約2400萬。接下來隨小編在中國姓氏中看看吳姓的起源和分佈吧!

吳姓有多少人口,吳姓起源及分佈

吳的名義

《說文》註解:吳,是姓,也作地名,吳的本意是大聲說話。“吳”字是由舊字型“吳”而來,楷書體吳字緣自小篆體吳字,小篆體吳字承接了金文吳字。而甲骨文中的吳字,乃是一個傾斜著腦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聲說話的形狀。金文僅僅將口移到一旁。吳作為地名專指江浙,這是一個借象形的會意字。古代中原人對江浙一帶人的語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賴他們的手勢和大聲強調才能溝通。吳氏族的族徽的形成與此有關,早期吳氏族活動過的地方被稱為“吳”,在此建立的國家稱為吳國,最終成為了姓氏。

吳姓的起源與演變: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黃帝時代的吳部落以騶虞為圖騰,解釋為吳,作為氏族之名。騶虞是一種古獸,其聲音十分洪亮。吳氏族屬於炎帝部落,姜姓,活躍於今陝西隴縣隴山之東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稱吳山。炎帝時代的吳權是吳氏族的首領,其後裔吳樞是黃帝的生母。炎帝和黃帝同為古羌人的兩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夏朝時,姜姓吳氏族隨夏族東遷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曾與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吳賀,是其後裔。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吳回氏族。黃帝的後裔顓頊,顓頊之子稱,稱的族人分佈在今河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舜時代先後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誅,吳回繼任祝融氏,吳氏族居於姜姓吳的故地。夏朝時,吳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吳氏族一直活躍於北方,首先沿黃河而下進入河南新鄭地區。後東遷到濮陽雷澤之西,最終到達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商末的吳伯乃是這支吳回氏族的後裔。這支吳姓有4000多年的歷中。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東夷族的一支,舜接堯之位而居中原。佔據古吳之地,今山西平陸吳山之旁的歷山,史稱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即今河南東部的虞城。姚姓虞國一直作為東部的重要方國而存在,商朝時國亡,子孫以吳為氏。秦末安徽宿縣大澤鄉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首領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後裔。這支吳姓也有3500年的歷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產生於周初,也稱周族姬姓吳,是吳姓中最重要的組成,影響最久遠,人丁最興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長子太伯於陝西隴縣的吳嶽,封次子仲雍於陝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與仲雍率領周族姬姓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進陝西秦嶺南之商縣,穿湖北人湖南衡山,經江西清江吳城,渡永修,沿長江而下,遷江蘇江寧、鎮江,涉常熟,歷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里。仲雍之曾孫周章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公元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春秋後期,吳國曾一度攻破楚國,北上與晉國爭霸,稱雄於東南。公元前473年滅于越國,吳國的子孫遂以吳為氏。這支吳姓主要活動於華東一帶,隨後向中原、華北和華南發展壯大,也有2600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吳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發生稀少。宋朝以後才出現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國党項族有吳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吳姓,清朝滿洲八旗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吳。南方地區的漢族中融人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

歷史上吳姓的分佈和遷移:

秦漢時期,吳姓主要活動於江蘇、江西、安徽一帶。其中一支北上山東,西進山西,南迴湖北,後又返江西。漢初,吳芮被封長沙王,他的後代在湖廣和中原地區形成了吳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晉時期,由於長沙太守孫堅的夫人是江南吳氏,其子孫策和孫權在江東建立吳國,吳姓在江浙地區更是快速發展。唐朝是吳姓在南方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唐初吳姓已進入了四川。隨後由江西南部進入福建和兩廣。唐朝中葉,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吳朝”。從此,吳姓群體在南方的發展更為迅速,當代兩廣地區吳姓人丁興旺與越南的“吳朝”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直到元朝,吳姓才首次進入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吳姓大約有1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2%,為宋朝第八大姓。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吳姓總人口的1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安徽、江西、浙江、山東、福建,這六省吳姓大約佔吳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佈於湖北、河南、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吳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吳姓大約有2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吳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5%,淨增加了60萬。浙江為吳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吳姓總人口的19.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61%的吳姓人口。其次分佈於廣東和安徽二省,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吳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和四川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塊吳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吳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佔吳姓總人口34%,其次分佈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廣東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8.5%,為吳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華南、華東、川鄂貴湘三大吳姓分佈區。

吳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粵瓊桂、閩臺贛浙、貴湘大部、蘇皖南部、重慶東南,吳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2.4%以上,最高可達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7%,居住了大約56.3%的吳姓人口。在川雲、重慶大部、湖北、湖南東部、蘇皖北部、山東、陝豫南部、寧夏、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河北東部、天津、內蒙古中部和東南部、遼寧大部、黑龍江東部,吳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1.2%—2.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5%;其他地區,居住了大約34.2%的吳姓人口。

吳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三讓”堂號典故出自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三辭王位傳說。傳說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想傳位於孫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歷之子,很有顧慮,憂心忡忡。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後,便相繼向父王表示自己無意作繼承人,這為“一讓”。接著,他們以上山採藥為名,故意出外避讓,為昌立為繼承人封號提供機會,此為“二讓”。周太王逝世時,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時,三弟季歷又以王位相讓,他們再次推辭,並遠出東南吳地不再歸來,此為“三讓”。聖人孔子對“三讓”之傳說十分讚譽,稱“可謂至德也”

楹聯重要的吳姓楹聯有以下六副:

治平稱最;讓德留芳。

清操絕俗;畫聖留名。

鷹揚虎視;劍氣玉光。

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孫子能教宮女;文簫幸遇仙姝。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饒遷石裡派衍東山。

家訓格言吳氏的家訓首推明末大臣吳麟徵的《家誡要言》。吳麟徵,浙江海鹽人,天啟進士,崇禎年間在吏、刑兩部為官十餘年,鍼砭朝政,直言無忌,為崇禎所幸,為朝中所敬: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門,城破自殺殉國,南明賜諡“忠節”,清廷又加賜諡“貞肅”。吳麟徵家教甚嚴,他主張人品須從少年做起,“修身篤行,信命讀書,”端正人品。“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人正。”要求子孫要有遠大的抱負,“器量須大,心境須寬”。認為“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應當堅信“真心實作,無不可圖之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茹荼歷辛"、“歷練艱苦”之士。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吳姓歷代名人805名,佔總名人數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吳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吳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2.55%,排在第七位;吳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3.16%,排在第五位。

發祥於江南的我國著名吳姓,地靈人傑,名人不絕於史。戰國楚國名將吳起;秦朝農民起義軍領袖吳廣;西漢長沙王吳芮;東漢舞陽侯吳漢;三國魏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唐朝畫家吳道子,史學家吳兢;五代後晉名將吳巒;南宋名將吳玠、吳璘,大臣吳潛;明朝小說家吳承恩,畫家吳偉,醫家吳又可;清朝平西王吳三桂,醫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溶,小說家吳敬梓,篆刻和書畫家吳熙載,畫家吳歷、吳友如,金石和文字學家吳大澂;民國北洋軍閥吳佩孚;當代畫家吳昌碩,考古學家吳金鼎,人類學家吳澤霖,歷史學家吳晗,物理學家吳有訓、吳健雄,數學家吳文俊,語言學家吳文祺,社會學家吳文藻,林學家吳中倫。

TAG標籤:人口 分佈 吳姓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