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山東吳姓家譜,吳姓的變遷與發展

吳姓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它與其他姓氏略有不同,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它最早的時候是起源於炎帝姜姓的,距離現在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吳姓的變遷與發展,山東吳姓家譜!

吳姓的變遷與發展,山東吳姓家譜

約公元前11世紀,后稷第13代孫太伯和禹仲兄弟流。亡荊蠻吳國,讓三弟季歷繼。承王。位,放。棄姬姓改姓吳,後由周武王追封為吳太伯,為吳氏家族的始祖。司馬遷的《史。記》中“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兩篇文字,有詳細的記載。

唐堯時代后稷的母親名姜嫄,她在野外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就踩著腳印走,感覺導象受。孕一樣,導足月時生。下一男孩。姜嫄認為這樣生。下的孩子不。吉。利,就丟。棄在小巷路上,不料馬牛走過小巷時,卻不傷。害孩子,又想把孩子拋。棄到樹林中,恰巧林中正有很多人,就把孩子放在溝渠的水上,此時飛鳥用翅膀掩護孩子。姜嫄感到太神。奇了,就把孩子。收。養下來。因為曾經想丟。棄他,就取名為棄。

棄幼年遊玩時愛好種植麻類、豆類植物,成年後喜耕地務農,選擇合宜的土地,按時播種和收割。當地群眾學他的方法種地,得到好。處,他也立下功。勞。棄最初教別人耕種的地點為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在侯馬市和黃河間)。帝堯知道後,推舉棄為農。師,帝舜給棄的封。地在邰(今陝西扶風),姓姬,號后稷。

后稷死後,子不窟繼承官。位,到不窟晚年,因為夏朝第三代帝太康廢。政。事,被羿驅。逐出。國,后稷傳下的官。職被。廢,不再務農了。到了第四代公劉,雖然居住在異族地區,卻恢。復了后稷的務農工作,因地制宜,勤奮經營,有了資金積蓄,群眾團。聚在公劉的周。圍,為今。後周。朝的興。起打下基礎。公劉死後,子慶節繼承,在邠州立國(今陝西彬縣)。到了第十二代古公鄲公,恢復后稷和公劉的事業,積德行義,受到公眾的愛。戴。這是強。大的薰。育。族(匈奴族祖先)向古公鄲父勒。索。財。物,古公付出。財。物,仍。不。滿。足,繼續進。攻,想要掠。奪。土。地和民。眾,這時群。情。憤。怒,要進行戰。爭。古公認為戰。爭會有。傷。亡,不。忍。走這一步,就帶領近親家屬離。開邠州,跨過漆。河,停留在岐山下的周原,改。國。號。為。周。國。後來邠州民眾也跟著遷。居周原,並且改變了原先風俗,興建城郭和住房,分別居住。

古共有長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歷,三子季歷生姬昌,有吉祥預兆。古公說:“我家應該興旺起來,難道就在姬昌身上嗎?”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將要。立。季歷,以便。傳。給姬昌,二人就。流。亡到江南吳地(今蘇州一帶),文。身。斷。發,歸。化當地習俗,以便讓。位給季歷。古公死後,季歷繼承,為公季,公季遵循古公遺。願,篤行仁義,諸侯歸順。公季死後,姬昌接位,稱號西伯。西伯死。後追。封為文王,傳位太子姬發,即周武王。

所謂“三讓”,在《史記》“集解”中有說明:古公死後由季歷繼位為一讓;季歷死後由姬昌繼位為二讓;姬昌死後由姬發繼位,並討。伐。商。紂。成。功,建立周朝天下是為三讓;太伯虞仲及其子孫並未提出異。議。另一種說法是:古公臥。病,委太伯採藥,太伯未按長子孝禮採藥為一讓;古公病故未奔。喪,由季歷主持喪。禮為二讓;斷。發。文。身,不再按宗。法。祭。祀。姬姓列。祖,讓給季歷主持為三讓。史家視“三讓”為高貴美德,避。免兄弟爭。奪。王。位,起。教。化。作。用。但到了吳氏後代,仍發生了爭。奪。事。例。

周武王登帝位後追封吳太伯,因吳國較弱小,只是伯爵,到十九代孫壽夢時,國。勢。強。大,才進。封為吳王。壽夢有四子,依次為諸樊、餘祭、餘昧和季札,其中季札人品、能力得到民眾的尊重,勸說季札繼承王位,季札。拒。絕,後按。兄。死。弟。立的次序,由諸樊、餘祭、餘昧相繼登位,餘昧死後,季札仍不登位,回到封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乃由餘昧子僚繼。承。王。位。但諸樊子光認為父輩兄弟四人,當傳給季札,現季札不。允,理。應由光接。位。吳光派勇。士。專。諸刺。殺。王。僚(戲劇“魚藏劍”描述這項事件),自。立為吳。王闔廬。可見在“三讓堂”美名下,仍出現奪。王。位。事。件。吳王闔廬死後,子夫差接位,夫差在。位二十三年,被越王勾踐擊。敗。亡。國。失。國。後,吳氏子孫世代為民。

吳氏家族的一部分,用“延陵”作為堂名。從季札回到封地延陵後,後代子孫一直居住在那裡。我家也曾用過“延陵”作堂名,我未向上一代詢問清楚,猜想我家是從常州搬遷到江北,並非從蘇州搬來。但是從什麼時候搬遷到江北?現在老一代已無。人。在。世,只能從其他途徑試作考。證。白蒲吳氏宗祠有一副對聯:

曾祖敬宗迪光繼緒
貽謀式榖篤信裕昆
後。代。子。孫就按照這十六個字,挨次用作排名次序。我在這一名中是第五代,推其建成白蒲吳氏宗祠約距今120-150年之間。恰好是太。平。天。國在江南(南京和上海之間)戰。爭。時。期,我們的祖先逃。避。戰。爭就遷徙到交通比較閉塞的江北定居。在此之前,也曾發生過。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和清。廷。作。戰,但多在廣東、廣西和天津等地,所以認定在太。平。天。國。戰。爭。時較為合理。

經過回憶,我家還用過“桐蔭軒”堂這一堂名,在手提燈籠上見過這種字樣,但從未在別處見到,估計是極小範圍的家。族。堂。名,使用時間也極短桐蔭軒“堂這一堂名,在手提燈籠上見過這種字樣,但從未在別處見到,估計是極小範圍的家族堂名,使用時間也極短,就不談了。

另一個問題:從吳太伯傳到現在,共經。歷了多少。代。子。孫?如果有家譜可以核。查,應當可以尋到準確數字,而經過。十。年。動。亂。洗。禮,就成為。難。題了,但可以粗略地做出估算。據史家論證,周武王。討。伐商紂,成。功於公元前1046年,距現在(公元2000年)歷時3046年,但吳太伯比周武王姬發高出兩代,可定為3100年。如果按每一代定為34。36年,則有22代,即公元2000年出生的孩。子,當為吳太伯的第90代孫輩。這裡34。36年數字的來源,是從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他的64代孫清。朝戲曲作家孔尚任於公元1648年生於山東曲阜推算而得[(551+1648)÷64=34。36,孔子和孔尚任生年從《辭海》有關詞條查得]。這種推算方法有一定得誤。差,各居住點生。育。期有差別,也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只能提供參考。應當儘可能尋覓吳氏家譜加以核實。

以上敘述遠。祖。創。業、居住轉。移、堂名來源和子。孫經歷代數四個方面,須補充或修。改。尚請同。宗。父。老兄弟、有興趣得學者指正。

TAG標籤:變遷 吳姓 山東 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