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家譜的發展興起及姓氏源流變遷

家譜在曾經是隻有名人貴族才可以使用記載的,而家譜的興起到家家戶戶都可以使用是在什麼時候?姓氏的源流以及變遷又有何祕密?

那麼,本期百家姓解析家譜的發展興起及姓氏源流變遷。

家譜的發展興起及姓氏源流變遷

到隋唐五代時,王儉和王僧孺的譜學著作還都在流傳,王姓自己的家譜也通行於社會,被奉為天下修譜者的藍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傳》二十三卷,南齊人王逡之所《續百家譜》四卷、《百家譜拾遺》一卷、《南族譜》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實論》十卷,王方慶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時最為通行的譜籍。

至於宋元以後,私家修譜之風大盛,散居全國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譜。王姓家譜究竟有多少?誰也難以統計清楚。但據最保守的估計,總數至少在兩千部以上。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

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瞭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據最新訊息說,當前全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家譜,總數有三萬四千多種。這一統計數字,還沒有把散佈於民間的各種家譜包括在內。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祕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儲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儲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儲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清袁一相《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袁賦誠)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無以示後,輒與開美(袁賦正)詮次而譜之。”

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祕不示人。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祕書長於麗黎介紹說:“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對於當代來說,家譜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展示,可以重溫先祖的優秀文化。家譜還有一個意義就是具有文學、社會、史料價值。正史的記錄畢竟是有限的,範圍也太廣,而家譜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有利補充,更加生動。如果我們如今珍視和珍藏好家譜,那麼也是將來子孫瞭解我們的一個範本。”

關於中國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周代,一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於宋代,更有一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我們認為,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比較可信。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中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儲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中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性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

據家族網·國家家譜研究中心的報告資料推測,《家譜》中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它的目的也在於“明世次、別親疏”以及考訂姓氏源流。《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係。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絡姓氏與宗族關係的意義,也是後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