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孟氏族譜簡介以及起源的介紹

解讀百家姓孟姓。孟氏族譜簡介以及起源的介紹。孟姓,為中華姓氏之一,廣泛分佈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佈全國各地。

孟氏族譜簡介以及起源的介紹

孟姓文化之族譜

《孟氏家譜》曰:“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

孟氏子孫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孔孟顏曾四大聖系共用同一行輩。

簡介

孟氏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大都單傳,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輩兄弟取名時採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代系,也便於識別、記憶。從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輩字分別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並不嚴格,特別是經過元、明易代之亂,族人四散流徙,給子弟取名時不可能循規蹈矩。

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賜給祭田、免除徭役,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二十個字輩,並諮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輩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彥承,巨集聞貞尚衍。

66~75代: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76~85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注: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弘”,為“巨集”,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尊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且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起源

中國的孟氏,發源於春秋的魯國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麼孟氏應該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裡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慶父欺君,其子孫改姓,都發生在魯國,魯國建都於曲阜(今屬山東),所以這支孟姓出自山東。

另外,春秋時期的衛國,也曾出現過一支孟氏。衛國,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約在今天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孟,這樣推溯起來,其始祖同樣是周文王。換句話說,這兩支孟氏分別起源於山東和河南兩地;魯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孟氏家族的始祖是周武王姬發,也可以說孟氏是周武王的後代。只不過孟姓起源於西周姬姓,河南衛國孟氏的始祖是周公周文王之子,姬發所以,孟姓就要以孟為家族有自己的《孟子世家譜》擺放自己的位置,天下的孟姓人士統統是一家。

從孟軻至以後的二十代均為單傳,他們是孟軻-仲子-睪-寓-舒-之後-昭-但-卿-喜-鎡-興-嘗-展-戫-敏-光-康-宗-揖-觀,孟觀即為孟軻的第二十代孫。觀生二子,長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長子曰懷玉,次子曰龍符,他們是孟軻的第二十三代孫。從孟懷玉以下十代,即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又均為單傳,即懷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誼-詵-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他是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孟浩然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長子云卿又生二子,長子曰簡,次子曰華,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五代孫,但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孟郊(唐代大詩人)之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三十六代繼承人。孟常謙生二子,長子曰遵慶,次子曰元陽。遵慶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長子曰方立,次子曰方遷,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九代孫。從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為單傳,他們是方立-承誨-漢卿-貫-昶-公濟-寧。這時正值唐代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因戰亂不斷,孟公濟攜全家避亂于山東。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被派到兗州為官,孟軻的家鄉鄒縣正好在他的管轄區內,孔道輔認為,孟軻在儒家學派中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貢獻最大,應當大加褒揚,於是,他到處尋找孟軻的後代,終於找到了孟公濟的兒子孟寧。孔道輔積極籌劃在鄒縣大修孟子廟,並派專人管理孟軻的祭祀活動。

他還積極向朝廷舉薦孟軻的後代為官。從此,孟軻才開始享受祭祀,其後代子孫也開始受到朝廷的封賜,孟子的社會聲望從宋代開始才逐漸提高。孟寧被朝廷封為迪功郎、鄒縣主簿、主祀事等職,孟氏族人都把孟寧稱為“中興祖”,即孟氏家族從此又開始興旺發達了。

孟子後裔自四十六代,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共計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希”字輩,共計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22人有傳人。其他11人失傳。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長子為大宗,奉祖先祀,其餘的為小宗。(孟寧生二子,長子曰存,次子曰堅,長子孟存留在家裡守護孟軻的林廟,主祀事,次子孟堅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

孟存生二子,長子曰況,次子曰海。況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長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榮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溫、思潤。思春生克剛,克剛是孟軻的第五十五代孫。這時,已是明朝天順年間。克剛無子,不得不以孟堅的第九代孫孟克仁的長子孟希文為繼承人,因而孟希文則為孟軻的第五十六代傳人。)

《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後裔,是孟子的嫡傳子孫。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擺正自己的位置。

孟軻從第五十七代起人丁興旺,孟希文生四子,長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長子曰彥璞,彥璞生二子,長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長子曰巨集略,巨集略生聞玉,明朝天啟年間(公元一六二二年),巨集略死於戰事,這時聞玉年幼,於是改由巨集略的弟弟巨集譽的兒子聞璽為孟軻的第六十二代繼承人,這時,已是清初順治年間。孟聞璽生三子,長子曰貞仁,貞仁生八子,長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長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長子曰興銑,興銑是孟軻的第六十六代孫,這時已是清康熙年間。興銑生毓瀚,毓瀚無子,由興銑的二弟興錞的兒子毓累為繼承人,他是孟軻的第六十七代孫。

毓累生傳槤,傳槤生四子,長子曰繼烺,繼烺生廣均,廣均生四子,長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長子曰憲泗,憲泗生三子,曰慶桓、慶榕、慶棠。因慶桓、慶榕均無子,故由慶棠之子繁驥為孟軻第七十四代傳人。孟繁驥於一九三八年去臺灣,一九九0年在臺灣病逝,享年八十三歲。由此可知廣字輩是孟軻的第七十代孫,昭字輩為七十一代,憲字輩為七十二代,慶字輩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類推。

TAG標籤:起源 氏族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