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汪氏宗族的起源發展及歷代名人

解讀百家姓汪姓。看汪氏宗族的起源發展及歷代名人。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汪氏宗族的起源發展及歷代名人

汪姓文化之宗族

一、汪氏宗族的起源

汪氏宗族源遠流長。據汪氏宗譜及有關史書記載,汪氏宗族上朔到公元前2697年軒轅黃帝,歷經顓頊、帝嚳、堯、舜、禹、湯等約1637年,到公元前1060年,周文王姬昌起兵伐紂,佔領河南魯山古魯國後,將其封於四子周公姬旦,是為魯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後,派周公長子姬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後命姬伯禽長駐奄地(今山東曲阜)。周武王4年卒,其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於周公在朝為相併輔佐未成年的周成王不能赴任,公元前1040年周成王封周公姬旦長子姬伯禽為魯侯,魯國國號由河南魯山移封到山東曲阜,姬伯禽為魯國始祖。公元前591年即周定王16年,魯宣王卒,其子魯國第21位國君魯成公黑肱即位。公元前576年魯成公與夫人姒氏生下一子,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而取名為汪。成年後仕顯魯國,封上大夫、穎川侯,食採穎川(今山東鄒城、新泰、穎水一帶)。汪生一子挺,任周司諫;挺長子誦,任周司馬,依祖父之名為姓,改姬姓為汪姓,奉汪侯為汪氏始祖,望於魯之平陽郡,遂開汪氏之宗。

二、汪氏宗族的發展

春秋以降,2580多年來,汪氏宗族頑強地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春秋戰國和先秦時期,主要活動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河北等地;兩漢至隋唐時期,主要活動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河南、湖南、貴州、四川、甘肅、河北等地;宋元明清至今,以安徽為中心,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等地擴散,並有一批移居到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國。據史書記載,汪姓人口在宋朝約47萬,佔全國人口約0.6%,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約62萬,佔全國人口約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當今約480萬,佔全國人口約0.4%,排在百家姓氏第56位。

三、汪氏宗族第1世至第43世

汪氏宗族以世排序,從春秋得姓始祖起,迄今已有2800多年,繁衍到100多代。因此,世有“汪氏輩分不亂”、“天下無二汪”之說。

一世汪,魯成公黑肱次子,封上大夫、穎川侯,食採穎川,史稱汪侯。

二世挺,與孔子同年生於魯國,任周靈王司諫,遷京都洛陽。

三世誦,任周敬王都司馬,由魯國穎川遷往晉國平陽。

四世越,任周定王魯公族大夫、陳留侯,由晉國平陽遷京都洛陽。

五世嵩,任周威烈王魯中大夫。

六世建,任周顯王左中大夫、將兵備諸侯。

七世考,任周赧王魯司馬。

八世欣,任周赧王魯彭城戍主,楚滅魯後他說能打敗楚的只有秦,我到秦國去,待秦滅楚後我還要回來。遂全家入秦。

九世永,任秦莊襄王左監門。

十世陳,任秦始皇中郎將,在領兵伐楚、陳國時立了大功。

十一世良,任秦中郎將、太原郡守。

十二世猛,任漢高祖丞相蕭何中軍府司馬,後官至沛郡守。

十三世勝,任漢惠帝丞相王陵府長史,後任穎川太守,封容城侯。

十四世理,任漢文帝清河縣令。

十五世嬰,任漢景帝伏波將軍。

十六世晃,任漢武帝北征中郎將。

十七世性,任漢武帝中軍司馬,後任淮陰令。

十八世進,任漢獲軍司馬。

十九世達,任漢宣帝中郎將。

二十世雅,任漢成帝玁狁(古代北方一個民族)戍主,後任清河太守。

二十一世勇,任漢平帝廣武將軍。

二十二世言,王莽任其為廣武將軍不就,更始元年從漢任武鋒將軍討伐王莽有功,後任安城太守。

二十三世高,任漢光武帝抗匈奴裨將,從馬援徵武陵、五溪蠻有功,任北塞戍主。

二十四世澄,任漢章帝徵北軍司馬。

二十五世珍,任漢安帝沛郡長史,後任侍郎著作郎。

二十六世雲,任漢順帝漁陽太守。

二十七世託,任漢桓帝嘉平令。

二十八世顗,任漢靈帝太子洗馬。

二十九世廣,任漢靈帝中郎將。

三十世平,任漢獻帝討董卓徐州行軍司馬。

三十一世文和,任漢獻帝龍驤將軍,建安二年帶兵渡江,孫策表授會稽令,封淮安侯,遂舉家遷會稽(今浙江紹興),為汪氏南遷始祖。

三十二世軫,任漢獻帝弭寇將軍、故鄣縣令。

三十三世澈,任湘東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陽。

三十四世授,任吳射聲校尉、右將軍,陳留太守。

三十五世演,任晉仁威將軍、散騎常侍。

三十六世道獻,任晉元帝黟縣令,晉惠帝歙州令,為汪氏歙州(後改為徽州)始祖。

三十七世恭,任晉武帝除寇將軍。

三十八世統,任晉孝武帝寧遠將軍,封寧遠侯。

三十九世元爽,以文學著稱,南朝宋文帝徵為富春令。

四十世叔舉,任南朝齊明帝軍司馬。

四十一世泰,任後梁伐魏北將軍,封基福昭佑侯。

四十二世勳明,任陳武帝會稽令,封戴國公,宋追封衍慶靈佑廣濟侯。

四十三世僧瀅,陳文帝襲戴國公,任海寧令、稷州長史,宋追封世惠垂貺善應靈顯侯。

四、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

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越國公汪華,是汪氏宗族一位顯赫的人物,也是汪氏宗族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亂,汪華率眾平寇。在群雄割據之時帶精兵十萬,攻下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在歙之烏聊山築城池,建王宮,建號吳王。治理六州十多年,為政寬巨集,遠近愛慕,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唐武德4年9月李唐王朝行將統一全國之時,汪華為維護國家統一併使百姓免於戰爭之災,主動放棄王位,歸於唐朝。唐高祖嘉其順應國家統一歷史潮流,治理六州有功,授予方牧,封上柱國、越國公,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唐貞觀2年奉詔進京,授左衛白渠府統軍,執掌禁軍。唐貞觀17年改授忠武大將軍,右衛積福府折衝都尉。貞觀18年唐太宗徵遼,詔為九宮留守,太宗徵遼凱旋,下詔嘉其忠勤。貞觀23年因操勞過度染疾,太宗親往探視,並賜太醫藥。貞觀23年3月3日歿於長安,太宗賜黃金數百兩,錦緞10床,並派右丞相房玄齡、左丞相褚遂良、禮部尚書黃世仁等文武大臣到靈前代為祭奠。永徽2年,按照汪華遺願,在八子俊公護衛下,由長安歸葬歙北雲嵐山,諡號忠烈王。同時,朝廷恩敕在烏聊山建汪王廟祀之。此後,江南建起了七十多座汪王廟,每年正月十八汪王誕生日,徽州等江南六州百姓都去祭拜,為花朝廟會,持續近一個月。由於汪華在唐初主動放棄王位歸於朝廷,為國家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朝廷為臣忠君愛國,立下了功勳,自唐至清歷朝皇帝對其先後十一次加封。主要有:宋真宗祥符2年封惠靈公;宋徽宗政和4年賜汪王廟額“忠顯”二字;政和7年加封英濟王;宋恭帝德右元年加封昭忠廣仁武神英聖王,賜汪王廟額“忠烈”二字;元順帝至正元年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元泰定3年封昭忠廣仁武聖英聖王,等等。汪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均再三封王加爵。五位夫人:錢氏封順德夫人,受一品服,賜五花冠;再娶錢氏,三封至協德輔順昭惠妃;嵇氏三封至柔則淑惠夫人;龐氏三封至柔肅順濟夫人;張氏三封至柔淑順德夫人。在歙縣雲嵐山、休寧萬安鎮、績溪登源裡、杭州吳山、婺源、上饒等地汪王祠廟,有兩幅對聯將汪華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大門是:“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業垂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橫眉是:“生為忠臣”。二門是:“順天命,順人心,義起歙州數十城,狂瀾獨挽;膺藩封,歆廟祀,功昭世代千百載,正氣猶存”,橫眉是:“死為神明”。汪華生前先後為吳王、越王、汪王、越國公;身後被稱為汪公大帝,江南保護神,開徽州民族融合、繁衍生息先河的領袖人物,徽州第一偉人等。

五、第四十五世汪華九子

汪氏第四十五世為越國公汪華九子,均居高官顯位,封侯封王。長子建,任朗州督都府法曹參軍,安南督都府司馬,六封至崇德衍福佑王;次子璨,任左衛勳府宣德郎、霍王府戶曹參軍、費州涪川令,六封至崇順衍惠公;三子達,徵賀魯、龜茲、高昌立大功,襲上柱國、越國公,任會州刺史,六封至崇善衍佑公;四子廣,任左衛勳府倉曹參軍,飛騎尉,六封至崇慶衍澤公;五子遜,任左衛勳府工曹參軍,飛騎尉,六封至崇利衍濟公;六子逵,任薛王府戶曹參軍,六封至崇安衍順公;七子爽,任岐王府法曹參軍,六封至崇和衍烈公;八子俊,任鄭王府護曹參軍,六封至崇惠衍慶公;九子獻,有父風,以神明著稱,18歲卒,六封至崇顯衍正公。

唐貞觀12年,越國公汪華應詔上譜表於太宗皇帝,全面陳述了汪氏宗族源流。縱觀汪氏宗族,從一世魯國上大夫汪侯,到以上四十五世越國公汪華九子,連續45代,歷經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將入相,列於六卿、司馬、郡守、縣令,世代顯赫,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唐開元5年,玄宗皇帝詔封中國十大上柱國、名門望族世家,汪氏宗族是其中之一,列第六位。

六、汪氏宗族歷代主要名人

汪氏宗族為軒轅黃帝后裔,貴胄世家,名門望族。幾千年來,汪氏宗族湧現出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特別是宋代以來,汪氏宗族更是枝繁葉茂,興旺發達,人才輩出,僅《中國名人大詞典》就收錄汪姓歷代名人382名,佔《中國名人大詞典》總人數0.81%,排在名人姓氏第20位。其中著名的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1.03%,排在第18位;著名的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1.07%,排在第19位。

在歷史上著名的汪姓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時期未成年“執戈衛國”,受到孔子高度讚揚的汪踦;東漢時期帶兵渡江,汪氏宗族江南始祖、龍驤將軍、會稽令汪文和;晉元帝任黟縣令,晉惠帝授歙州令,汪氏徽州始祖汪道獻;三國時期封新都侯,食邑黎陽,吳國湘東太守汪澈;南北朝時期齊軍司馬汪叔舉;唐初持節方牧,封上柱國、越國公,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使,後任左衛白渠府統軍(掌管皇宮禁衛軍),忠武大將軍,九宮留守,“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後也”的汪華;唐代涇縣縣令、大詩人李白摯友汪倫。

宋代進士,靖康元年任直龍圖閣、知相州,副元帥、顯謨閣待制、元帥、直學士,宋高宗任知樞密院事、右僕射、丞相汪伯彥;宋代被譽為神童,忠心為國、剛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史學家、詩人、文學家,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汪藻;18歲中狀元,反對秦檜議和投降,力主革新、備戰抗金,官至吏部尚書,宋高宗賜其“江南第一家”匾額的政治家、軍事家汪應辰;元代兩次航海探險,途徑世界上97個國家和地區,其巨著《島夷志略》被列為影響中國歷史程序100本書、中外聞名的航海家汪大淵。

明代先後任朱元璋元帥府令使、中書右司郎中、中書省參政、左丞相、左御使大夫,貫通經史,辦事穩重,為人寬和厚重的丞相汪廣洋;一生寫了5部雜劇、106卷詩文,與戚繼光一起大破倭寇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戲劇作家,兵部左侍郎、大學士汪道昆;醫德高尚、醫術精深,一生著述醫書13部,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被列為明代四大名醫的汪機;清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官至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工部尚書、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汪由敦;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經學大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編校《四庫全書》,掌管杭州文瀾閣,被譽為“通儒”的大學者汪中;清初古文大家,參與《明史》編修,為官清政、善政,不畏強權,淡於名利,歷任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郎中,舉鴻博、授編修的汪琬。

清代中葉最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人格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汪萊;早年以文學見長,著有詩文集;中年棄儒學醫,歷經50年,對祖國醫學寶庫進行全面清理和重大精選,寫成了《汪氏四書》,影響中國醫藥界幾百年,至今仍有重大參考價值的著名醫學家汪昂;著名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著名才女、詩人、作家汪端;太平天國名將汪海洋;民國時期先後任教育總長、交通總長、外交總長,代國務總理汪大燮;民國時期音韻學家兼詩人汪榮寶;在北京國醫會館講學並行醫50多年,被稱為近代中國四大名醫的汪逢春;當代政治家汪東興、汪道涵,有機化學家兼生物學家汪猷,水聲學家汪德昭,細胞生物學家汪堃仁,水利學家汪胡楨,邏輯學家汪奠基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後有8人中狀元,200多人中進士,3人任丞相或總理,其中有祖孫三代進士、翰林,一門八進士的佳話。如第48世汪世美,幼敏神秀,唐中宗進士,授河北節度使,為平原太守顏真卿看重,將女兒嫁之為妻。後調任朝廷主客員外郎,知制誥,翰林學士,主持全國貢舉。49世汪琦,汪世美之子,唐代宗大曆9年進士,任監察御使,翰林學士,禮部中制誥。50世汪凝績,汪世美之孫,汪琦之子,唐憲宗元和9年進士,為翰林院掌院書記。

祖孫三代進士,先後入主翰林院,名震全國。宋淳熙戊申年,朱熹在《汪氏宗譜序》中指出:“新安汪氏其族之貴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周至於漢晉唐宋,子孫日繁,佈滿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間,累世明經繼居顯耀有汪震,登天禧3年進士,授司馬郎中,贈少師;汪宗顏,登慶曆2年進士,任都官員外郎,贈中大夫;汪谷,登皇佑3年進士,為奉議郎;汪藻,登崇寧3年進士,為翰林學士,一時誥令皆出其手;汪叔詹,登崇寧5年進士,歷官至朝請大夫、司農少卿;汪愷,登政和2年進士,官至朝散大夫;汪若海,登靖康初進士,官至直祕閣;汪鴻舉,登紹興30年進士,為承奉郎,一脈八世鹹登進士第,古所未有也。”

七、汪氏宗族在明萬曆年間所訂族規十六條:

1、鄉約當尊;2、祠墓當展;3、族類當辨;4、名分當正;5、宗族當睦;6、譜牒當重;7、閨門當肅;8、蒙養當豫;9、姻裡當厚;10、職業當勤;11、賦役當供;12、爭訟當止;13、節儉當崇;14、守望當嚴;15、邪巫當禁;16、四禮當行。

八、汪氏宗族在明萬曆年間所訂家戒二十則:

一戒不孝父母言行忤逆;二戒不睦家庭唆訟激爭;三戒霸佔祀產侵蝕公祖;四戒杖為尊長逼勒孤寡;五戒盜葬公塋強伐竹樹;六戒恃尊凌卑倚富壓貧;七戒尊卑失序有傷風化;八戒竊盜姦淫罔顧廉恥;九戒不尊律條私宰耕牛;十戒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十一戒結交匪類酗酒賭博;十二戒春秋祀典推諉不到;十三戒執掌公帳臨期不算;十四戒逐出子孫不許入祠;十五戒閨範不端入廟進香;十六戒躬為下役玷辱門風;十七戒不鳴族長轍行控告;十八戒陽善陰惡致招奇禍;十九戒鰥寡孤獨不思矜憐;二十不尊祠規責處不貸。

汪氏第92世裔孫、總參某部原政委汪承興(字逸群)編撰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於北京琴劍齋

越國公汪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遺產

北京汪承興(逸群)

今年11月,將在黃山市召開首屆越國公汪華文化暨徽文化學術研討會。屆時,眾多專家、學者和汪氏後裔聚集黃山市,共同研討越國公汪華文化和徽文化。近年來,著名徽學專家葉顯恩、張脈賢、方利山、鮑義來等對越國公汪華文化發表了許多重要文章,特別是去年5月汪興吾先生大作《汪華文化初探》,對越國公汪華文化的起源,汪華文化與徽文化的關係,汪華文化的哲學基礎和思想內涵,汪華文化的定義,研究汪華文化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了全面闡述,拉開了越國公汪華文化研究的序幕。現在,我就越國公汪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遺產問題,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並請教於諸位專家、學者和本家。

越國公汪華(公元586年——公元649年)是徽州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偉人,在徽州有著崇高的威望和深遠的影響,史稱吳王、越國公、汪王。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據的時代,他起兵佔據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饒州等江南六州,建立吳國,建號吳王;治理六州二十多年,為政寬弘,保境安民,促進了古山越族與中原南遷世家大族的融合與和諧,富庶一方,為後世徽州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唐初全國行將統一的時代,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主動放棄王位,歸順朝廷,使六州人民免於一場戰爭災難和民族分裂,以身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在大唐貞觀之治的時代,他奉詔進京參掌宮廷禁軍,顧全大局,克盡職守,特別是在貞觀19年唐太宗李世民徵遼的四年多裡,他詔任九宮留守並輔朝政,事必躬親,夙夜盡瘁,直至病逝於任上,為貞觀之治作出了重大貢獻。1400多年來,徽州暨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始終愛戴他,懷念他,祭祀不斷,香火不熄;歷朝皇帝始終肯定他,褒揚他,唐以來先後有9位皇帝19次下詔嘉封他;歷代達官、文人始終敬仰他,參拜他,唐玄宗、宋徽宗、宋寧宗、趙普、周歆、呂蒙正、汪伯彥、朱熹、蘇轍、文天祥、護都答兒、遼肅王、胡富、汪志伊等數百人題詞寫詩頌揚他。

在當代,隨著徽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國公汪華越來越被國內外徽學專家學者所重視、所敬仰。著名徽學專家葉顯恩教授指出:“越國公汪華是古徽州第一偉人”;著名徽學專家張脈賢教授則進一步指出:“越國公汪華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這是因為,古徽州從隋唐時期一個偏僻蠻荒之地,發展到宋、元、明、清時期的“東南鄒魯”、“程朱闕里”和“徽商故里”,引領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數百年,特別是享譽中外的徽文化,如徽州戲劇、徽州民間信仰、徽商文化、徽州民俗文化、徽州宗族文化、徽州廟會文化、徽菜等等,都與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滲透著他持久而又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越國公汪華文化既是徽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越國公汪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遺產是:一心為民。他率軍起義,保障了江南六州人民的安定;他開創了古徽州民族融合的先河,促進了古徽州中原南遷世家大族與古山越族的融合與和諧;他為政寬弘,使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古徽州後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切為國。他主動放棄王位,納六州版圖歸於朝廷,避免了一場南北戰爭和民族大分裂,成為中華民族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的千古功臣、千古英雄。鞠躬盡瘁。身為吳王,他治國有策,使江南六州安定、和諧、富庶;身為將軍,他治軍有方,盡職盡責;身為大臣,他輔政盡瘁,直至病逝於位上,為貞觀之治作出了重大貢獻。

開展越國公汪華文化研究,不僅為徽文化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拓展了新的視野,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把徽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對於弘揚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和諧社會,維國家團結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積極而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