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卞姓的來源

解讀百家姓卞姓。追溯卞姓的來源,相傳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43位,人口約三十八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024%左右。

卞姓的來源: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

卞姓起源

源流一

黃帝娶四妃,生二十五子,賜十二姓,姬姓是嫡系,即正妃之子。在夏建國後,姬明即卞明被封在山東泗水建以姓名為國,史記中有卞明國,卞明王是卞國的國君。卞明王創天下卞姓,是卞姓的始祖。

另記錄:卞姓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吾融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傳到吾融的兒子姬明,被封在卞國(今山東泗水卞橋鎮),史稱卞明,其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卞氏,是卞氏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隨,屬於以封邑名為氏。據典籍《莊子·讓王》和史籍《呂氏春秋·離俗》的記載,在夏、商之際,有個叫卞隨的賢士,因不滿夏桀的荒淫暴虐統治而隱居到了稠(今陝西高陵涇渭二河合流處)。湯與大宰伊尹計確定了謀攻伐夏桀之時,曾想方設法找到了卞隨,與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隨卻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紀“鳴條之戰”,商湯戰勝了夏桀後,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隨,要讓天下給卞隨。卞隨認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煩,說:“我因反對夏桀暴虐而避隱,其一直謀求算計我,認為我是蔑視他的賊。而如今湯王您戰勝了夏桀而要讓位於我,後世人則必以我為貪其位也。我生於這樣的亂世,難道就都是些無道行之人與我交往嗎,我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無聊騷擾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湯很是感慨。之後,卞隨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卞氏、隨氏,形成了較早的卞、隨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隨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次子卞叔田,屬於以封卞邑名為氏。其支庶子孫卞莊子,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賜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鐸於曹(指西周曹國,在今定陶區),世稱曹叔振鐸,其後以曹為姓氏,成曹氏一族。後來,曹叔振鐸的支庶子孫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個大勇士名莊,魯隱公姬息姑執政時期在魯國做官,後被封於卞邑(今山東袞州、泗水一帶),爵位為子爵,故時稱卞莊子,又稱為弁莊子、館莊子。在卞莊子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漢朝時期,因避漢明帝劉莊名諱,改莊為嚴,或稱為卞嚴、卞嚴子、弁嚴子。

曹、卞、莊、嚴四氏系出一源。據傳,在山東、安徽和江蘇一帶,至今仍有曹、卞、莊、嚴四姓不相聯姻的習俗。卞氏後來在濟陰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濟陰望。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弁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弁師,亦稱卞師,是西周初期設定的一種禮儀小官,專職負責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動中配戴的冠帽,後各諸侯國亦設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義就是掌管併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兩週王朝的官員稱作“弁師”,而各諸侯國的相應官員則稱作“卞師”。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長的兩週歷史時期中,曾有三次諸侯國君稱自己的掌冠官為“弁師”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軍隊敗於鄭莊公,鄭莊公曾得意地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為王並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揚威,稱自己的冠官為“弁師”;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周王朝,結束了戰國曆史之後,秦昭襄王乾脆就將周王朝的官稱一股腦地端進秦國宮廷,使自己成為正統,“弁師”也就自然成為秦國的官稱了。直到秦朝末漢初,弁師、卞師之稱尤存,而由“弁師”衍申的“弁員、馬弁、弁衛”等等官稱,一直沿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

在弁師、卞師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職稱為衛姓氏者,稱弁師氏、或卞師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亦有仍稱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弁姓現在已絕。

源流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過大夫卞咼(卞和)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卞氏,春秋時楚卞和之後。”卞咼,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荊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稱咼氏,是“咼氏璧”的發現者,他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在卞咼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咼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卞氏、咼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邊佳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蒙古族邊佳氏多冠漢姓為卞氏、邊氏。

源流七[卞姓時姓是一家]

餘支時氏,傳至九十四世,世祖化成公為龍城令。官清俸薄,子孫貧甚。後一支時氏族人移居宿州東北之時村,又歷三世,時氏世祖久昌公更貧,便移居老汪湖畔,以捕魚為業。其時久昌公與卞公孝宗友善,同爨共漁,義同手足。有二子名輒茂、國連,後國連公這支族人遷居時窯村,輒茂公一支族人遷居卞家村。此後,卞、時二姓,雖說姓氏不同,實則為同胞兄弟,一脈相傳。數百年來,兩姓族人休慼相共,親睦無間,故有卞大公、時二公之說。

自國連公以後四百餘年,我們這裡災荒頻仍,兵禍迭起,社會動盪,人群流離。迨一九三三年冬,卞公玉軫攜來金陵忠貞府老譜,會同卞家、時窯、時莊三村名流,重修族譜,得以知源流、明世系,三村各存一冊,迄今又是七十餘載矣。

TAG標籤:黃帝 孫吾融 卞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