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雅道相傳的名士家風,謝氏優秀家風故事

解讀百家姓謝姓。家風指的就是家族精神文化傳統,雅道相傳的謝氏優秀家風故事,來看看吧。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2800年曆史,源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

謝氏優秀家風故事,雅道相傳的名士家風

所謂家風就是家族精神文化傳統。每個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有時代的共性,但也有不同的個性。這種不同的個性往往使他們在某個文化領域有側重,有特長,有各自的貢獻,如陳郡謝氏則以山水詩著稱。山水詩初創時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都屬謝氏子弟,有謝混、謝靈運、謝惠連、謝月兆。謝氏的文化傳統是名士家風。這種家風的精神底蘊是莊老心態,這種心態的結構是重情輕禮。這種家風在行為上外現為:適情悅意的生活理想,朝隱的處世態度,講究風神儀表,嚮往山水風月,愛好文學。

一、謝氏家風的內容

1、雅道相傳的名士家風。唐代李延壽在《南史 丶謝晦傳論》中有一句概括的句“謝氏自晉以降,雅道相傳。”何謂雅道呢?雅道是指名士風流的精神文化風貌;相傳是指文化傳承。

2、玄風掩蓋下的禮法精神。謝氏門風是以玄為表,以儒為裡。謝衡為碩儒,官至國子祭酒,擅長禮儀制度。謝安對子弟的教育,除了玄學外,也注重儒家禮儀。謝石淝水戰後上書要求重儒。及至南朝,謝氏子孫恪守禮法的事蹟。謝幾卿幼時嚴守禮制,獎訓子侄謝藻。

3、寄情自然的山水詩。謝氏是一個藝術之家,其子弟在文學史上貢獻卓著,特別出現了代表南朝文學最高成就的山水詩作家,如謝靈運、謝惠連、謝月兆。謝氏子孫多善作文,謝氏家風的奠基者謝鯤、尚、謝安等皆以文名著稱於時。謝混“烏衣之遊”造就了文學之才,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鼻祖,惠連、謝月兆等都是文名卓著的詩人。莊老心態是謝氏山水詩的靈魂,山水詩則成為謝氏家風的一種載體,傳遞著謝氏的家族精神。從山水詩篇中體悟到謝氏家族的精神氣韻。

4、詩書傳家、重視教育。這是謝氏家族的一大特色,千百年來,謝氏人文薈萃,累世簪纓,為相為將,震爍古今,都與重視教育有關。西晉國子祭酒謝衡,於太康八年(287年)任國子祭酒,揮麈講儒術,成為當時滿腹經綸的碩儒。謝安主張身教重與言教。他的子侄輩,直接在他的精神的薰陶下成長起來。謝安兄弟們都在外做官,他很關注子。不過他實行的是“不言之教”,經常帶他們遊觀山水,與他們淡玄說理,賞詩品文,以他的名士行為作示範,有時也略加點撥,從不板起面孔正面說教,卻在這“不言之教”中傳遞著家風。謝混進行“烏衣之遊”。元興元年,謝混在建康烏衣巷與侄兒們飲酒清談,賦詩作文,過著平靜而充滿親情之愛的詩酒風流生活。謝混最喜歡的族侄有五個:謝瞻、謝靈運、謝晦、謝弘微、謝曜。宋代謝絳在洛陽為官時,“修國子學,教諸生,自遠而至者百餘人,舉而中第者十八九。河南人聞公喪,皆出涕,諸生畫像於學而祠之。”。明代嘉靖年間潮州海陽縣知縣謝紀,創立義塾,並制定兩條措施(,一)義塾之設,以啟後學,以惠子孫。(二)立稅谷七十石,永與師用。

二、謝氏家風的特點

謝氏家風稱為:“名士個方面的特點:

1、崇尚清淡玄學。謝氏家風始終保持著一種莊老心態。當時有人說過:”麈尾扇是王謝家物“。謝氏還出了一位唯一女清淡家謝道韞,使男子折服。

2、名士人格。名士人格由玄學所薰陶出來,它的最突出的表現是”任情背禮“,”重情輕禮“。謝安主張”聖人有情論“,任情適性,不要讓禮法束縛身心。他一生酷好音樂,但弟弟謝萬去世後,卻長達十年不聽音樂。

3、審美態度。謝氏子弟龍重風神儀表,最有名士風流。袁昂論王羲之書法:”如謝家子弟,雖不復端正者,爽爽自有一種風氣。“,端正與否,是生理問題,風神是心理、文化問題。直至宋時辛棄疾詞中描寫山水,猶雲”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

4、追求隱逸。謝安隱居東山二十年,四十一歲方出仕,出仕後也歸心東山。其弟謝萬著有《八賢論》,以隱者為優,顯者為劣。他們實際上能否真正地終生隱居是一回事,他們的嚮往、追求是一回事。當然實際上他們自然只能”朝隱“。直到南齊謝月兆出守宣城時,還說”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5、親近山水。謝鯤一面做官,一面醉酒玄談以避禍。大畫家顧愷之畫謝鯤像,背景便是層層迭迭的山岩林木,他說”此子宜置丘壑中“。謝安一生流連東山,晉宋之際的謝莊為自已的五個兒子所取名字,偏旁部首仍是”風、月、景、山、水“。謝莊期望兒子們超越世俗,希心山水之意,並不能掩住時人眼目。

6、愛好文學。這也是當時名士風流的一個標誌。謝氏以詩文傳家,謝元是第一任文學館長。謝氏家族在文學領域作出出色貢獻的代表人物,則有謝鯤、謝安、謝萬、謝敷、謝繹、謝道韞、謝景重、謝混、謝瞻、謝靈運、謝元、謝晦、謝惠連、謝月兆、謝莊、謝世基、謝月出、謝微、謝蘭。他們都著有別集、全詩、賦。

謝氏的家風是謝氏裔孫的傳家寶;它鼓勵謝氏裔孫自強不息,勤於求索,靈心慧根,各顯千秋;研究探討謝氏家風是為了更好地弘揚祖先美德,振興家族,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