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滕修 滕定公之子 戰國時滕國的賢君

解讀百家姓姓名人。滕修,乃是滕定公之子,也是戰國時滕國的賢君。滕姓起源很早,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

滕修 滕定公之子 戰國時滕國的賢君

滕姓名人:滕修

滕文公,戰國時滕國的賢君,華夏族,名巨集,滕定公之子,當時世稱元公,他與孟子是同時代人。周顯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國,在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增強了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信心。滕文公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賢君,善國之名遠揚。

戰國時代的滕文公姬巨集

他是春秋時代的“滕文公”之後,其本應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時就非常注重治國之道,認真尋求強國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國時,得知孟子在宋國,回國時途經宋國,曾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的道理。

據《孟子註疏》記載,漢代趙岐考證古紀《世本》注:滕國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巨集,後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謂之文公。學者趙岐考證文公名巨集,文公的父親名麋,有關滕文公的言論事蹟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裡,《漢書·藝文》載《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傳世。另有世傳《孟子外傳》四篇,因古本失傳,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傳世本。

清版《滕縣誌》載有《滕文公廟碑》,是依據歷代文獻考證寫成刻之於碑的。

孟子對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jiàn)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投靠齊國呢,還是投靠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築牢這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麼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詞釋義

1.間於:在…之間。

2.事:侍奉,動詞。(這裡並非通假)。文中解釋為投靠。

3.是:這。

4.謀:策略。

5.及:辦到,做到。

6.無已:不得已。這裡引申為:一定要說。

7.斯:這。

8.效死:拼死。效,獻出。

9.去:離開。

10.為:行。

句式特點

1.滕,小國也:判斷句。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斷句。

3.吾所能及:所字結構。(這個至今沿用)

篇目賞析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貴裡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話鋒一轉,“與民守之”這四個字充分體現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